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古漢語常用句式和用法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特]
4.“而……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5. 數(shù)量詞作定語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與現(xiàn)代漢語相反,數(shù)量詞短語在中心語后,與現(xiàn)代漢語的動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補語)
1.“于”為標志的介賓短語后置句
(1)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省略)
[“乎”相當與“于”,“諸”相當于“之于”]
2.“以”為標志的介賓短語后置句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2)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六)主謂倒裝句(加強語氣)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七)省略句
1. 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 )行矣。
(2)蒙后省
(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對話省
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也!
2. 省謂語
(1)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2)今肅可以迎操,如將軍不可( )也。
3. 省賓語(謂語賓語和介詞賓語)
(1)權起更衣,肅追( )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分人。
4. 省介詞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漢語中常見介詞]
表時間、地點:于、乎、在、以、為(wèi)、自、從、由、至、向、當
表原因、目的:為(wèi)、以、用、因、于
表對象:為(wèi)、與、于
表方式:以、將
表被動:為、于
(八)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詞語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詞性,具備了另一種詞性的作用。
注意:
① 詞類活用是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離開這個語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礎;詞類活用也是臨時性的,它和同一個詞語具有幾種屬性是不同的。
② 活用為什么,關鍵要看在句子中充當?shù)某煞,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p>
(1)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 名詞+賓語: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 名詞+補語:沛公軍霸上
③ 副詞、能愿動詞+名詞:
<1> 秦地可盡王也
<2> 范增數(shù)目項王
<3> 非能水也
<4> 沛公欲王關中
④“而”前后的名詞: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客逾庖而宴
(2)名詞作狀語
文言文中,名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即成為狀語成份。
① 用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
<1>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檣櫓灰飛煙滅
<3> 其一犬坐于前
②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待方式:
<1> 吾得兄事之
<2> 人皆得以隸使之
<3> 面刺寡人之過者
③ 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
<1>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④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頻率:
<1>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 良庖歲更刀
⑤ 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