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0
答案 中國建筑難以長久保存是有客觀原因的,和歐洲相比,中國建筑主要是以木材為構架的;中國文化傳統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講究的是生生不息和代代更新,我們有幾乎掌控九州的行為倫理。
4.你認為應如何看待中西建筑的不同特點?
答:
答案 我們應以更平和的態度來對待中西方建筑的不同,應以多元心態一視同仁。不能因西方建筑保存的完整性而否定中國建筑。社會走向也許可以評定優劣,但各自成體系的生態文明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而反映生態文明的建筑也有著在它特定文化環境中的意義。
二、(07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我的精神家園
王小波
我十三歲時,常到我爸爸的書柜里偷書看。在那個柜子里,有奧維德的《變形記》,朱生豪譯的莎翁戲劇,甚至還有《十日談》。柜子是鎖著的,但我哥哥有捅開它的方法,就這樣看了一些書。
看過了《變形記》,我對古希臘著了迷。我哥哥還告訴我說:古希臘有一種哲人,穿著寬松的袍子走來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見他不在,就要過一塊涂蠟的木板,在上面隨意揮灑,畫了一條曲線,交給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塊木板,為曲線的優美所折服,連忙埋伏在哲人家附近,待他出門時闖進去,要過一塊木板,精心畫上一條曲線……當然,這故事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塊蠟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畫在一條曲線里,送給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現在我想,這個故事是我哥哥編的。但當時我還認真地想了一陣,終于傻呵呵地說道:這多好啊。時隔三十年回想起來,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此外,人有兄長是好的。雖然我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無異議。
長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的事業。我哥哥后來是已故邏輯大師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則學了理科;還在一起講過真偽之分的心得、對熱力學的體會,但這已是我二十多歲時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國外去旅行,在劍橋看到過使牛頓體會到萬有引力的蘋果樹,拜倫拐著腿跳下去游水的“拜倫塘”,但我總在回想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時的情景。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詩人,也許都體驗過兒童對著星光感悟的一瞬。我總覺得,這種愛好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