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楊修
4、小結:曹操與楊修各自的性格都是矛盾的。他們各自性格上的優點使得曹操再三地不忍殺楊修;他們各自性格上的缺點又使得曹操不得不殺楊修。1、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圈劃人物對話中的相關語句、提煉人物性格,發言交流。2、預設答案:曹操(1)妒賢嫉能(2)好猜忌(3)求賢若渴(4)憂國憂民楊修(1)料事如神,但不通人情世故(2)恃才傲主(3)以國家為重品評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性格的矛盾;為下一步理解人物的悲劇結局設置臺階。品矛盾1、過渡與指導:帶著“殺還是不殺”的問題,故事在二人最后的對話中達到高潮,走向悲劇性的結局。戲劇與小說相比的又一大特征在于,它不但可以讀,還可以演、可以看。演員能通過獨特的唱念、表情和動作揭示出臺詞的深意,甚至是臺詞的言外之意。2、提出問題:請大家欣賞京劇名角表演的高潮片斷,同時思考:這個高潮片斷的焦點在哪幾個字眼上?請你再用一些合適的詞把中間那個“與”字替換掉:曹操 楊修(注意中間一個雙向的箭頭)3、指導策略:(1)充分利用京劇片斷,提示學生注意通過演員的唱念、表情和動作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2)抓住“不明白”一詞,追問:他們各自認為對方不明白自己什么?對方真的是不明白么?4、總結:曹操與楊修本來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但他們各自的矛盾性格,使他們終于無法攜手共事。最終一個壯志未酬,英年早逝;一個兵敗斜谷,功虧一簣!1、學生欣賞演出片段的錄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矛盾實質,交流發言。2、預設答案:(1)“不明白”(2)笑(3)哭3、曹操與楊修的心思其實是“明明白白的”;但他們都不能明白對方,或者說,理智上可能明白了,但情感上各懷苦衷,不愿意認可對方,做出妥協。感悟楊修之死的悲劇性:曹楊各自的矛盾性格與互不理解最終導致了二人都不愿接受的悲劇性結局。“品矛盾”實質上也是收束前三階段的教學成果。品悲劇1、問題:了解了曹操與楊修的悲劇,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他們倆有沒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呢?(教學難點)2、指導策略:(1)提示學生,事物的決定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內因方面,也就是個人因素;另一個是外因方面,也就是社會因素。(2)指導學生,避免沒有依據地假設。3、總結語:楊修之死證明了,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作為一種依附力量,是不可能獨立而具有力量的。事實上,楊修又何嘗不是一個雞肋呢?他是曹操手上一塊食之有味,棄之不可惜的雞肋罷了。作為人才,只有在統治者感到生存危機之時才能被記得,被當作工具來使用;而一旦他才高藝大,稍具主見,便馬上會招來殺身之禍。這恐怕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劇所在吧。在當今社會,該如何避免此類悲劇的再度發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當代人深思么?1、學生思考引發矛盾的因素,小組討論,發言與辯論。2、預設答案:(1)個人因素——各自矛盾的性格(2)社會因素——兩人懸殊的地位。將思考由現象引向本質,由文本引向現實,從而揭示這篇作品的現實意義。課后作業學習反饋《三國演義》中記載了許多“楊修之死”這樣的耐人尋味而眾說紛紜的故事。在它之前,還有《三國志》《后漢書》;在它之后,又有各種戲說、改編、品評文章。課后,請大家從《三國演義》中選擇一個人物或一個故事,摘抄相關資料;并以“我品三國”為題寫作一篇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