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
課堂互動
1.師:在《為政》(十四)篇里,孔子是怎樣論述君子與小人的?
生:目的決定手段,也決定其名聲。為私利而勾結,絕不會講忠誠信用,所以他們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論其職務和財富狀況如何。
生:需要指出,“君子周而不比”與“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意義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側重實在的人際關系,后者側重思想意識問題。“和而不同”表現君子重視個人與社會、與周圍世界的和諧一致,但又十分珍重自己獨立自主的個性,重視自己的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體現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執著于自己的志向、理想,追求真善美,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則是指君子在實際處理人際關系過程中,能夠與多數人友好相處,與多數人聯合,為公共利益、為多數人的利益而團結一致,而恥于與少數人拉幫結派,相互勾結。總之,君子與小人對于“周”與“比”的不同態度,具有不同的人格風貌,其根源在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里仁》三章。
生: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必須以義來規范。仁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仁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個體主體內在的愛心,推己及人便是親親而愛眾。義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現。孔子重道義,主張在義利關系上,以義導利,以義御利。在他人遇到危難,國家民族遇到危難時,能見危授命即見義勇為。“見利思義”原則表明道義比個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為正義而生,生得偉大;為正義而死,死得光榮。以赴義為人生路向,凝鑄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生: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師:君子與小人在品格上有許多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是他們對物質生活、物質利益與對精神生活、精神追求的關照關注程度不同。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內心活動和行為操守是兩樣的,不可同日而語。君子所關注的是自己的道德狀況和國家法度,小人所關注的則是自己的實際物質利益。
生: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師:“義”指正當的行為原則。孔子、孟子常將義與利對舉,重義而輕利,實則義指為公,利指為私;義指精神的追求,利指物質的索取。
生:孔子認為:君子、小人的區別,只在“義”“利”二字。孔子這里的“義利之辨”,實際上是與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的意蘊相通的,都是指明精神生活價值與物質生活價值在君子與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在君子心目中地位高,在小人心目中沒有地位;而君子對物質利益不那么關注,不殫精竭慮地去追求,過得去就行;小人對物質利益,對個人私利則特別看重。
生:孔子對“君子”“小人”的分野判斷影響深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皆為褒揚,“見利忘義”“不義之徒”皆為貶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