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
師:孔子在《憲問》中提到君子必須具備怎樣的品質?
生:本章是說,君子必須具備仁、智、勇三項品質。君子有豐富的知識、相當的智慧,同時又不憂不懼。有一次司馬牛問,“不憂不懼”算是君子嗎?孔子答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謂:君子經常自我反省,覺得無心無愧于仁心,對得起良心,所以無所憂無所懼。顯然君子一般是通諳事理的,明是非,曉大義;君子一般都樹立遠大志向,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因此無憂無懼。
生:孔子說“仁者不憂”。這里突出“不憂”是“仁”的素質主要特征。然而,仁者真的沒有可憂患的事嗎?如果有,其關懷對象是什么?孔子說過:“君子憂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可見,君子也有憂,不過,君子不為一己之私而憂,孔子吃不飽、穿不暖、居陋室又常陷于困頓,都不憂,相反,“樂在其中矣”。君子所憂者,憂道之不行,憂君與民,憂己之德?梢姡邮怯兴粦n、有所憂,關鍵在于君子的仁德。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行為,‘仁道’實在是為大眾的行為。”“它要人們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機,而養成為大眾獻身的犧牲精神!惫舻倪@個說法是符合孔子本義的。
師: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師:“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在生與死、是與非之間幾乎畫等號的道家那里,不念舊惡,以德報怨,目的是調和矛盾,自處以柔弱的地位。而在主張明辨是非的孔子那里,以德報怨是行不通的?鬃又鲝堃哉被貓笤购。就是說,人家對我怨艾,我首先要弄明白致怨之由,搞清楚是非所在,是則是,非則非。搞清楚是非之后,是我之非,要自己作檢討;不是我之非,也要高姿態,從嚴要求自己。這樣堅持正直,就公而無私地處理好以前的恩恩怨怨。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觀點,是做人的本分,合情合理。
生: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么適宜了。
5.師:好,下面我們再一起討論以下各章。
師:孔子再三告誡弟子要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自己治國安民的才能,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表明學生中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比較普遍,有時可能是較突出的一種思想動態。這種思想情緒的反復出現,或許是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進步,不能及時肯定、表揚有關。因為學生是希望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老師的肯定中得到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從而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如果說在生活中,尤其在一個集體中,如班級集體,對成員的進步不聞不問無人關心,這實際上也是不正常的。
生:這只是成長過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確是君子德才兼備,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清代宦懋庸在《論語稽》中說:“古今人才,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茍其有用,則皆有能,故君子惟以無能為病,至于天下之大,何患無知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