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吶喊》導學案
10、簡析《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
其主題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義所體現出來的,其內涵可概述于下:
①鞭撻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和國民劣根性;②批判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被封建勢力篡奪革命果實的不徹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
魯迅在五四后的小說可分為兩大部分,即農民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
(一) 農民題材
從《吶喊》中的《明天》、《風波》、《故鄉》、《阿q正傳》、《社戲》到《彷徨》中的《祝福》、《離婚》,魯迅從正反面,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揭示了中國農民的思想、性格、命運。
《明天》中的單四嫂,喪夫之后,恪守婦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從子”的規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貪黑,全心全意地撲在兒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兒子也死了,單四嫂子在濃重的黑暗里盼望著“明天”,結果盼來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沒有明天的。
小說從單四嫂子的悲慘命運中,對封建制度發出了抗議。另一方面寫藍皮阿五之類的旁人,不是真正關心幫助她,而是想乘機揩油,沒有一個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從而啟發人們思考,什么才是中國農民和所有被壓迫者的明天。
《風波》通過七斤家庭的“辮子”風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撐船進城,被革命黨人割掉了辮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眾頭上的辮子,而沒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當張勛復辟,“皇帝要坐龍庭”的消息傳到這個封閉的小鎮時,給七斤一家帶來了巨大的不安,產生了巨大的動蕩。趙七爺穿起了“高興時才穿的寶藍色長衫”,放下了盤在頭頂的辮子,找七斤反攻倒算來了。然而風波很快就過去了,一切都處于平和、安靜之中。七斤依然撐船進城,六斤照樣裹起了小腳……
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辮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農村封閉、落后、灰暗的氣氛表現了出來,從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表現出啟蒙的重要意義。
《故鄉》是魯迅以自身1922年回故鄉搬遷為題材創作的。
小說通過“我”兒時的好朋友閏土的外貌到精神的變化,寫出了在多子、饑荒的影響和苛稅、兵、匪、官、紳的壓榨下,農民的苦痛與麻木。小說通過環境的變化來寫人的變化。
三十年前的少年閏土是一個在海風和陽光下勞動的小英雄,體格健壯,勤勞的雙手、充沛的精力和坦率的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會捕鳥;夏天,他白天到海邊拾貝殼,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寫得生動而有趣。
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從靈魂到肉體都被封建勢力壓榨成一個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艱難,使他感到“吃不夠”、“非常難”,但并不知道怎樣改變自己的生活。靈魂的麻木,使他見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會恭敬起來,叫了聲“老爺”,變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窮到生活的最底層,可是還抱著一副香燭案,企求來世的好運,而不圖改變現狀。
作品從對三十年前的神異圖畫到三十年后的蕭瑟景象的描寫,表現了農民從精神到肉體的創傷。
小說結尾處作者寫道“世上本無所謂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里的用法與《藥》里的“花環”一樣,是體現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尋找到一條農民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