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第一講 考 點 分 析
文言文考點
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
④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
⑤篩選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內容,分析作者觀點
考點: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考點闡析:本考點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常見實詞”。這是考查范圍;
二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這一限制成分是所給條件。
綜合這兩點,再加上“理解含義”的具體要求,既是考查學生掌握文言實詞的情況,又是考查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含義: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
虛詞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漢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所謂“常見實詞”,從詞的出現頻率上來講,“常用實詞”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就是一種能力。
文言實詞的復習一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推斷實詞的含義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實詞主要有三個特點:通假性,單音性,多義性
把握古代漢語實詞主要通過: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1.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圍,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后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一個新字,以分擔它的一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并不困難。(核按鈕336頁)
1、文言文的單音性:
1.注意文言文詞語以單音為主的特點
壁有瑕,請指示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2.古今詞義的變化(古今異義)
語言是發展的,詞義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義和今義的差別。注意區分古義和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確理解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當然也有些詞的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沒有什么變化,如“明日,徐公來”(《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來”,還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不用,如“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執事”,這部分詞語,雖然我們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