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例①中的方位名詞“下”作狀語,修飾動詞“徹”,表示“下”的趨向,譯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詞“西”“前”,分別修飾動詞“行”,譯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據。這類名詞狀語的譯法,只要在名詞前加上介詞“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學而時習之。(《〈論語〉十則》)
例①中的名詞“箕畚”修飾動詞“運”,作狀語,表示“運”所憑借的工具,譯為“用箕畚……”。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習”,譯為“按時”。
5.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類狀語也由表時間名詞充當,譯義可在時間名詞加上一個“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傷仲永》)
②歲賦其二。(《捕蛇者說》)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扳”,作狀語,表示“扳”的頻率,譯為“每天”。同樣,例②中的“歲”表示“賦”的頻率,譯為“每年”。
6.表對人的態度。這類用法的名詞狀語所表示的是主語對賓語所持的態度,可譯為“像對待……那樣”或“當作……一樣”。
(邑人)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以賓客之禮相待。
例中的名詞狀語“賓客” 所表示的是主語“邑人”對賓語“其父”所持的態度,可譯為“像對待賓客那樣”或“當作賓客一樣”。
7.表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②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朝”和“暮”分別修飾動詞“辭”與“宿”,表示“辭”與“宿”的時間。同樣,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與“歸”的時間。
三.使動用法
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分述如下:
1.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發出這個動作。這種動賓結構形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先看兩個例句:
①孟子將朝王 ②武丁朝諸侯
這兩例的結構形式完全相同,謂語動詞都是“朝”,但它們的動賓關系卻不同。前一例是一般句式,“朝”的動作是主語“孟子”發出的,賓語“王”是謂語動詞“朝”的對象。語譯為“孟子將朝見齊宣王”。后一例是使動用法,“朝”的行為不是主語“武丁”發出的,而是賓語“諸侯”發出的,是主語“武丁”使諸侯發出這個動作。語譯為“武丁使諸侯朝見”。
⑴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多是由不及物動詞充當的。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當用作使動時,便帶有賓語。——這也是識別不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途徑。如:
①莊公寤生,驚姜氏。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