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后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fā)”指到了成年。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二,理解實詞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考點: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一, (學生用書p331----336)
二,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shù)職”,一詞多用。復習時應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jù)”“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以”還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