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這三個句子都比較容易分辨,如果提煉主干的話,都呈現“名詞主語”+“名詞謂語”的結構。而對下面這個句子,有些同學就要犯迷糊了: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 察今》)
劃線的這個句子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構(所……的地方)充當的。全句翻譯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學們為什么會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這個“是”是代詞而不是判斷詞,第二在于句子中沒有“者”“也”之類,而且主謂間沒有逗號。可見掌握判斷句,關鍵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詞性主語+名詞性謂語
第二.關于被動句
被動句分兩類,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被動句的難點在于“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
上述兩句都是被動句,有被動標志詞“見”或“見……于”,“見”后都接動詞。但并不是所有“見”后接動詞都表示被動。“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充當動詞的賓語(很奇怪,動賓倒裝!),實際上起一個代詞的作用,“見恕”意為“饒恕我”。現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原諒我。還有: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同上)
上面的兩個“見”都相當于代詞“我”,指的是劉蘭芝,后面都接動詞。這是一個難點,注意掌握。
意念被動主要通過上下文的內容來進行推斷,找出動詞的施動對象進行判斷。例如:
1,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赤壁之戰》)2,日削月割。
1,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因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2,“削”“割”都是被動的。意念被動要求考生能理解文段,這樣才能推敲。
第三.關于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這里有幾個難點:
1.賓語前置中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倒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