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有什么用處呢?
b.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4)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a.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百姓)呢?
b.是以見效。(《屈原列傳》)譯文:因為這個被放逐。
(三) 定語后置。如:
(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明確:“高”修飾“廟堂”,即“高廟堂”;“遠” 修飾“江湖”,即“遠江湖”。)
(2)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以皆是也。(《石鐘山記》)(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四) 介賓短語狀語后置。如:
(1)天下可運于掌。(《齊桓晉文之事》)(明確:“于掌”是“運”的狀語)
(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明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賓短語做“飾”的狀語。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八、增 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一)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如:
(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省謂語動詞)
(3)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戰》)(省賓語)
(4)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詞)
(5) 蟹六(條)跪而二(只)螯。(《勸學》)(省量詞)
(6)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里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為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我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二).文言文里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三).有些句子,不好說它省略了什么詞語或句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作職業。(一天),他沿著小河(劃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留、換、調、引、增、刪”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此外,對于“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
文言文中還有一些運用修辭手法來表達意義的詞語,其中比喻、借代居多。如:布衣——百姓,錦鱗游泳——漂亮的魚兒,駕崩——皇帝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