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1)詞義程度的減弱。例如:
餓(嚴重的饑餓,受死亡威脅——肚子餓)
怨(恨——不滿意,責備)
①“餓”。古義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即用“餓”的古義。今義的“餓”指一般的肚子餓,程度減弱了。
②“怨”。古義指“恨”的意思。《屈原列傳》:“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個“怨”即是古義。今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從無怨言”、“任勞任怨”。
(2)詞義的表示范圍的縮小。例如:
丈夫(男子的通稱-------女子的配偶
子(孩子總陳——男子)
臭(氣味——難聞的氣味)
②“丈夫”。古義是男子的通稱。《觸龍說趙太后》:“丈夫變愛憐其子乎?”這里指成年男子。今義“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總稱,不分男孩女孩都稱子。現(xiàn)在“子”只指“兒子”。
④“臭”,古代泛指氣味。現(xiàn)在只指難聞的氣味。
(3)詞義義項的減少。例如:
勸(鼓勵、勸說、規(guī)勸——勸說、規(guī)勸)
讓(辭讓、謙讓之意,責備——辭讓)
①“勸”古義常用義項有鼓勵、勸說、規(guī)勸。《勸學》之“勸”就是鼓勵的意思;《赤壁之戰(zhàn)》:“肅勸權如瑜還。”即“勸說”之意。今義中只剩下“勸說、規(guī)勸”這一義項。如“勸人改過”。
②“遷”。古義常用義項有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放。《〈指南錄〉后序》:“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遷移);《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太史令。”(調任、升職)《屈原列傳》:“頃襄王怒而遷之。”(流放)。今義“遷”只剩下“遷移、變換”之義。如“遷居”。
③“讓”。文言中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現(xiàn)在只用前一意義。
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④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饑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xiàn)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①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約束 古義:盟約。今義: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舉 古義:攻克。今義:抬起。
③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走 古義:跑。今義:行走。
④吾羞,不忍為之下 羞 古義:羞愧、感到恥辱。今義:害羞、不好意思。
四、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詞匯中這種現(xiàn)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xiàn)代則指中原地區(qū)。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xiàn)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xiàn)象。(1)由表示甲事物轉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