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3.反問語氣
不亦……乎
亦是副詞,用來加強反問語氣。翻譯為“不……嗎”或“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
難道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
何(奚)……為?
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翻譯為“哪兒用得著……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翻譯:還要報答干什么呢?
考點:文言文翻譯
第一講 古文翻譯八法
文言文翻譯是中考的常見考點。要翻譯好文言句子,我們需牢記清末著名學者嚴復的“三字經”——信、達、雅!靶拧,就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準確、貼切地表達出原文的意義;“達”,就是要求譯句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所謂“雅”就是要求遣詞造句要表現原文文筆優美的特點,富有表現力。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準確、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美、生動、富有表現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準。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一) 單音節變雙音節。如:
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墻”)。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 同形異義詞取古義。
如:(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
(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4)不過三十日!读
上述四例中,(。捌拮印保窳x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 減。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實,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志。“者”起提頓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有時為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復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為”譯一次可。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