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模塊分類復習6
6.表意不明
指句子里使用了內涵不明確的詞語,使語意不能清楚地表達出來。最常見的有指代不明、數目不確切、范圍不確定等。
例1:“宋老大跟齊三久別重逢,談得投機,他給他點上了一支煙!本渲械膬蓚“他”分別指代誰,不清楚,可以用人名來替換。
例2:“吳長富今年22歲,是應屆畢業生!本烤故歉咧挟厴I還是大學畢業生不清楚,應指明。
例3:“他掄起石頭般大小的拳頭。”“石頭般大小”不明確。
7.不合邏輯
所有的病句都同意義有關,因而所有的病句都涉及邏輯問題。
㈠用錯概念
例1:寫文章時,有些句子不知道該怎么形容好,找不到恰當的形容詞。
例2:《東方紅》這部史詩里有不少民歌,它大膽吸收了民間音調中健康、明朗、清新的因素。
例1用錯了概念,應當將“句子”改用“事物”這個概念。例2“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范圍太小,可改為概念外延大一些的“音樂”或“曲調”。
㈡大小概念并列
例3:他們演出了文藝節目,打猴兒鼓、耍獅子、打籃球、表演武術等。
“文藝節目”包含了“打猴兒鼓、耍獅子”,可以改為“他們演出了打猴兒鼓、耍獅子等文藝節目,進行了打籃球、武術表演等活動”。
㈢自相矛盾
例4:他是多少個死難者中幸免的一個。
例5:在宣傳工作中,我親眼看到勞動人民過去所受的痛苦。
例4既然“幸免”,自然是沒有死,怎么能說是“死難者中的一個”呢?改為“多少人死難,他是幸免的一個”。例5親眼看到”應改為“體會到”。
㈣一面與兩面不協調
例6:“黨員的反映情況真實與否,是一個黨員對群眾負責的標志之一。”“真實與否”有“真實和不真實”兩面意思,后頭的話只有一面意思,這就造成了不協調,反映情況真實,是黨員對群眾負責的標志,不真實又怎能成為標志呢?可在“黨員”后面加上“是否”二字或去掉“與否”。
例7:“我們能不能記住抗日戰爭中日軍的暴行,關系到我們不忘國恥,努力奮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能不能”,包含“能”與“不能”兩面意思,后頭都只有一面意思。應刪去“能不能”或在“不忘國恥”前加上“能否”二字。
㈤否定不當
例8:“在登山之前,老師反復強調要防止不發生事故。”“防止不發生事故”成了希望發生事故,可見多用了“不”。
例9:“我們在數學競賽中獲集體第一名,這怎么能不使我們這個班四十八位同學不高興呢?”兩個否定詞“不”,又加上反問,有了三次否定,意思是否定的,就是“不高興”,恰好與原意相反,兩個“不”應刪去一個。
備考創新訓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所選的例子涵蓋了高考中涉及的兩種考查形式(選擇題、主觀題),六種語病類型,側重于對近幾年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訓練,意在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診治”病句的能力。訓練時,要注意歸納總結,以加深理性認識,做到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