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提分策略:準確、鮮明、生動
密密的楓竹林里,紅嘴玉輕輕地唱歌,緊靠竹林邊的小山塘,蒸騰著一股藍幽幽的霧……,竹林那邊,桂花正濃…… 這段寫景的文字,不僅用具有鮮明節奏感的疊字寫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巧妙地運用含有各種色彩的詞語。如寫木樓,作者用“湖藍湖藍”來形容;寫“楓牙嶺”,作者用“幽藍幽藍”來描繪。雖同是藍色,但有深淺之別。 楓葉是紅的,“紅嘴玉”的嘴是紅的,“山霧”是乳白色的,“霧氣”是藍藍的,……這些都是明寫事物的顏色。“楓竹林”“羽毛”“山塘”“小路”“草叢”“桂花”等是什么顏色?作者沒有明說,但讀者可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猜出個八九不離十,這是暗寫事物的色彩。明暗交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具有繪畫美。 (一)利用某些固定的語言形式
用代詞、成語、簡稱或“等等”可以使語言簡明,此外,以下幾種手段也很重要:
1.緊縮復句。緊縮復句就是把一個復句緊縮成一個單句的形式,取消中間的停頓,縮掉某些詞語。緊縮復句一般有固定的格式,例如:越……
怎樣使語言簡明 越……(雨越下越大,風越刮越急);非……不……(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再……也……(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不……也……(我不看也猜得出你拿的是什么)。 2.合說。合說和分說是并列成分和其他詞語發生關系時通常采用的兩種不同的方式。例如:①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中國的歷史,創造著中國的歷史。 例①“創造了和創造著”是一個并列成分,合在一起支配“中國的歷史”,是合說;改成例②,“創造了”和“創造著”分別支配“中國的歷史”,是分說。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合說節省語言,是使語言達到簡明的途徑之一。 3.以結果代過程。忽略過程,而以結果替代。在很多信息傳遞中,信息受眾關心的是結果,例如“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評議,并且經過無記名投票,最后選舉出了張某、李某等五人被評為三好學生”,就此則信息而言,受眾關心的只是誰被選做三好學生了,至于怎么選的,一般人不太關心,因此,這則信息簡明的表達就是“張某、李某等五人被評為三好學生”。 (二)利用語境因素
1.利用上下文。面對面交談,特別是雙方問答,常常可以省去上下句中許多相同的詞語,只說出關鍵性詞語——要回答的主要內容。如問:你叫什么名字?答:張三。回答“張三”兩個字對方就明白了,而不用說“我的名字叫張三”。 2.利用雙方共知的前提。語言表述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下發生的,只要溝通者雙方明白特定的語境,很多信息不說出來,雙方也是明白的,這樣的信息就可以不說,這樣就做到了簡明。比如甲讓乙買一支筆,乙買到后說“買了”,雙方就明白了,不需要說出是把筆買到了。所以語言簡明的核心就是有些話不說,不影響信息的明確性。 (三)消除歧義,使語意明確
1.消除結構歧義。這類歧義主要是指,語句結構可以做兩種劃分,這兩種劃分都合乎語法,但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意思。這類句子要動大手術,即使多用一些字詞,也要把意思說明確。 如“愛護人民的軍隊”,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偏正短語,即“愛護人民”是軍隊的定語,也可以把其看做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即“人民的軍隊”做“愛護”的定語。 2.消除指代歧義。在一個信息不夠充分的語境中,有些代詞的指代義可有多種理解,這也會導致歧義。如“小王的師傅來電話說,他今天有事不能來了”,這句話中的“他”可以理解成小王,也可以理解成小王的師傅,整句話的意思就不明確。 3.消除語音歧義。有聲的語言通過重讀可以明確其意思,但靜態化的紙面語言卻可以因此產生歧義,如“她好說話”,如果“好”讀成三聲,意思為他容易答應;如果讀成四聲,意思為她喜好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