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教案
幾乎任何一起犯罪背后都可以找到滋生犯罪行為的社會機理,低齡、失學、無業個體成為暴力犯罪的主體,這已成為當前犯罪學領域研究的重點之一。當3名小學肄業的青少年把石塊無情地擲向飛馳的車輛時,他們當然不知道車內乘坐的是“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金獎”獲得者、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遺孀。邢丹之死見證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公,卻也再一次向社會重復著一個沉重話題,即對失學青年的拯救。只有越來越多來自底層的青少年能獲得應有的學習機會,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品質、責任意識、愛心和志愿者精神,一生致力于拯救失學少年的叢飛夫婦才能含笑于九泉。
謠“鹽”之下我們為何杯弓蛇影
陳方
從3月16日一早開始,杭州、紹興、臺州、寧波等地的居民紛紛涌入當地各大小超市購買食用碘鹽,到傍晚,不少杭州市民下班去超市買,發現貨架上已經被搶購一空,買不到鹽的一些市民開始搶購醬油。(《錢江晚報》3月17日)
搶購碘鹽不僅發生在浙江,廣東、安徽多地也發生了搶鹽現象,一些市民甚至開車成箱成箱地購買碘鹽。為什么會搶鹽?因為坊間傳言日本的核輻射會對海水造成污染,今后海水鹽制作出來也會有輻射,所以應該先囤積一些未被污染的鹽;另一個原因是這兩天很多人從網上看到食用鹽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輻射,關鍵時刻用得上。
但是,疾控專家和政府部門都出來辟謠了。食鹽里碘的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鉀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鉀,就算吃很多鹽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輻射效果。而且我國食鹽大部分是礦鹽,海鹽的量不會超過20%,被海水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小。
非典時國人搶板藍根,甲流流行搶蒜,現在又輪到了搶碘鹽。專家和官方的辟謠并沒有緩解人們對搶鹽現象的關注,網絡上到處彌漫著“搶鹽潮”。在對搶鹽潮的“熱議”中,很多網民認為這是“信任危機”呈現出的后果。因為專家公信力不夠,官方的聲明也不能全信,所以民眾會恐慌,會對不可知的核污染表示出擔憂;因為專家公信力不高,民眾在一些事情上被專家忽悠了,這次搶鹽現象恰恰是無安全感的民意的一次自救,體現了老百姓對現實生活的恐慌心態。
在某些事情上,一些專家的公信力確實值得懷疑,但是在搶鹽這件事上,難道真的和“公信力”有關嗎?事實上,那些提著大包小包去超市搶購食鹽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坊間傳言呢?他們不見得相信碘鹽可以防輻射,也不見得相信食鹽真的會被污染。許多參與搶鹽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談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參與“搶鹽”行動,主要是因為周邊的親朋好友及左右鄰居都在搶。按照國人的慣常思維,既然都在搶,我為什么不搶?民眾的“盲目跟風”引發了這一波搶鹽潮。
有人說民眾“盲目跟風”是因為恐慌引起的。果真如此嗎?網絡上,網民們一方面問候著:“你買鹽了嗎?”“你們那里還有鹽賣嗎?”你還沒來得及回答,他就會緊跟著感慨一下:“好搞笑啊!”我正在寫稿的時候,老家小縣城的妹妹打電話問我:“你們買鹽了沒有啊,縣城里的人也開始搶鹽了。”這些“問候”中,絲毫感覺不到對方的恐慌,也感覺不到彼此的擔憂,能讓人感覺到的反而是,我們正在嘻嘻哈哈地參與一場搶鹽的鬧劇。那些參與搶鹽的民眾未必恐慌,而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