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主觀題題型復習
3、依據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
【答題方略】
理解句子的含義,也像理解詞語一樣,必須聯系具體語境,透過句子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涵:對此類命題,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點,進而借助前后文來界定句子的含義。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形象化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高考回放】
例2、聯系最后一段,談談你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魯迅《憶劉半農》XX年高考湖南卷)
【語段信息】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 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溫馨提示】
根據題目提示,必須聯系最后一段。 從“我愛十年前的半農, 而憎惡他的近幾年!笨傻贸龅谝稽c:這憎惡是從朋友立場出發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從“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笨梢缘贸龅诙c:這憎惡中含有魯迅對劉半農的希望——他應該始終做一個戰士;從“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可以得出第三點:這“憎惡”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績。找出答題關鍵詞句后,然后加以準確流暢地表述,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答案】
(1)“這憎惡”是魯迅從朋友立場出發所產生的一種情感,是他對劉半農關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2)魯迅是站在“于中國更為有益”的高度來要求劉半農的,他認為劉半農應該始終做一個戰士。
(3)寫“憎惡”劉半農的近幾年,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績,以免“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三、篩選整合型
【命題特點】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是歷年高考的主打題型,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必須對多方面的信息或對象進行辨別并加以選擇,然后對篩選出的信息或對象進行重組、概括并將它們融為一體。常見的命題形式是: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或者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考生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高考回放】
例3、從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樣的“鎖閉心態”,請從兩個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過2個字)(蔡家園《泰山之恩》XX年高考浙江卷)
【語段信息】
數千年來,泰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地理學意義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從一路上的對聯和石刻可見一斑:“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獨宗”、“五岳獨尊”。其實,泰山海拔不過1545米,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并不顯高。它的風景確有獨到之處,但也未必比得上“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但是,那種目空一切、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氣質卻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樹和每一片巖石,讓你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幾絲壓抑、幾縷輕狂。這種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種鎖閉心態。圣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與其說夸贊的是一種闊大胸懷,不如說它是坐井觀天;俗話說“有眼不識泰山”,與其說推崇的是權威,不如說它流露的是一種卑怯意識。正如那濃霧封鎖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積淀的太多東西也鎖閉了它的靈性與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贏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歸結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觀念;而其后人們對泰山的崇拜,則與民族的思維模式有著根本的聯系。一座泰山,象征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也象征著一個民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