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7復習教案
謁金門(唐·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析】詞一開頭,作者就用生花妙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把特定環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鏡頭推到讀者的面前。但它的妙處不僅僅在寫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春風攪動了池水,也攪亂了思婦的內心。她,一位富貴人家的少婦,因為丈夫遠出,遲遲未歸,心中的掛念自不必說。隨著光陰的流逝,季節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來到她身旁。春風乍起,春色迷人,這一切怎能叫她無動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緒呢!這種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與情如膠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織成一幅完整而鮮明的畫面。
二、鑒賞詩歌中的物象
詩人借助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如詠物抒情詩。
1.抓物象的特點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懸:端端正正地高掛。
【析】抓住物象組合所體現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關注詩歌的有效信息──詩歌的題目、點題句、作者、注釋、表達感情的最重要的語句,找到理解的切入點。“次”:駐扎,停泊。“客”
為詩人。第一句點題,聯系注釋,可推知洛陽是故鄉。“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鄉書”“歸雁”這些意象表達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陽故里,表現了詩人思念親人的感情。
2.抓物與志的“契合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刺頭:指松樹苗長滿松針,又直有硬。
【分析】該詩是典型的詠物言志詩,先要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抒情和刻畫,找到與“志”的契合點,從而掌握主題。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個煉字“刺”,不僅準確勾勒出外形特點,而且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勾畫了出來。
杜荀鶴雖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后因設法得到朱溫賞識才居要職。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聯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微也能成就大業”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
3.抓意象的特殊內涵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分析古代詩歌可以從這些事物的特有內涵入手。下面舉例說明。
①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我的心像晶瑩的玉壺的冰一樣,樣高潔如故。
“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②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