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7復習教案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三、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觀獵(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析】首聯起得突兀,大有先聲奪人的氣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尾聯以“回看”一詞寫將軍躊躇滿志的神情。這首詩通過寫一次狩獵活動,勾畫出了一位將軍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析】初看是寫雪景,大雪之中,一葉扁舟,一個老漁翁,獨釣寒江之上。描寫了在寒冷的環境中,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忘掉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卻顯得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四、鑒賞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詩人自己。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賦詩的普遍現象:或借詩歌以抒寫懷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發其報國無門、不為當道所重之憤;或逞其離愁別緒、物是人非之感;或敘其命運無常、孤苦無助之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詠蟬詩,雖然都是托物(蟬)寓意,都工于比興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地位、遭際、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異。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尺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析】虞詩“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借蟬“垂緌”狀和“流響”聲;“清露”之潔、“疏桐”之高挺來喻其不與流俗相同的高潔品格。這樣,“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寄托之筆,便水到渠成了。
駱賓王的《詠蟬》則由蟬及人,由人到蟬,從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既是指蟬,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別有興寄。我們自是不難從“露重”、“風多”中窺見作者那因環境窘迫而自傷遲暮、無人理解的凄惻苦楚的心境。至此,“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李商隱的《蟬》則情調與前兩首相異,李詩借“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的蟬的處境來抒寫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無告的凄苦之情。“高難飽”和“很費聲”哀中有恨,“疏欲斷”之聲和“碧無情”之樹兩兩相對,無理反襯,這哪是詠蟬呢,簡直是述說自己的身世遭際嘛!至此,“我亦舉家清”的長嘆才會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