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實用類】能力訓練
b.農田化進程愈演愈烈,作物種植、牲畜飼養單一化。
c.人類生產食品的辦法日趨單一化,如作物保護措施單一。
d.工業文明的食物生產模式使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更加艱難。
3.根據全文內容,最適合做這篇文章標題的一項是
a.文化輻合趨同對人類生態安全的威脅
b.文化輻合趨同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
c.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d.生物多樣性與合理利用地球資源
4.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生命體系的延續與民族文化的輻合趨同之間存在沖突。
b.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之所以成為一紙空文,是因為客觀上存在的困難以及人類的漠視。
c.文化的輻合趨同意味著對地球生命體系的破壞,它對人類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保證,也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客觀要求。
二. 我所認識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慶北培創辦“勉仁學院”時(1948年)認識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義;先前他也以“勉仁”辦了一所中學。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對梁先生的學問與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個了不起人物,從性情、智慧、個人人格各方面來講,在這種時代,要找這種人,已經不太容易了。他的議論不管是對是錯,都有真知灼見。他和一般社會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對中國有極深的關懷,平生所志都在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尋出一條恰當的途徑,例如“鄉村建設運動”,就是梁先生思想見之于行動的具體表現,不只是講說學問而已。
“鄉村建設”的實踐,就他思想的淵源來看,可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代表。這本書是梁先生應王鴻一之邀,在山東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的演講稿合輯而成的。那時他還很年輕,不到30歲。這是當時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強,自成一家之言,不是東拉西扯,左拼右湊出來的,而是一條主脈貫串而下,像螺絲釘鉆縫入幾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說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沒出過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學士,但一樣可以講中西文化問題;黑格爾沒到過中國,也不認識中國字,但到現在為止,講中西文化問題的,沒有一個超過黑格爾的,誰能夠像黑格爾了解到那種程度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講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對時代的體認及民族的情感,而這又是承續自他家庭中關心國事的傳統。梁先生的父親梁濟(字巨川),在民國七年時,為抗議象征著固有文化的清朝之滅亡,而自殺身亡。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也是梁先生格外關注的文化問題。
究竟,中國文化該何去何從?中國文化在滿清統治了三百年之后,從辛亥革命到現在,一直難以步上正軌,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紀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擺在眼前,應該如何作個抉擇?
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要讀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保存中國傳統。保存文化是對的,那一個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國文化并不容易,讀《中國文化要義》恐怕不如讀《東西文化其及哲學》。
《中國文化要義》是從他的《鄉村建設理論》簡約出來的,哲學味太重了,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說,否則不易懂。而《鄉村建設理論》雖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圖自農村風俗習慣的橫剖面深刻剖析中,歸結出中國文化的特征,但是縱貫性不夠,在方法論上“從果說因”,是有問題的。這是梁先生一生吃虧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