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復(fù)習教案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備課教案
文藝學論文和隨筆
單元學習重點
1、訓練學生研究探討,融會貫通深入領(lǐng)會文章的能力。
2、調(diào)動閱讀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把握文章精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13.咬問嚼字 朱光潛
教學重點:1、了解文章結(jié)構(gòu),確定中心論點,評價作者的觀點。
2、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lián)想義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指導(dǎo)歸納法、練習鞏固法
學法指導(dǎo):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充分預(yù)習,對比閱讀,討論提問完成課文的重難點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引用武叔卿的話說:“文章有一筆寫成不加點綴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須精思細改,如文章草創(chuàng)已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標點!蓖瑢W們能列舉出文學史上的作家哪些屬于前者,哪些屬于后者嗎?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賈島、王安石、曹雪芹等。(賈島有關(guān)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傳為佳話;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開頭便是精心改成的;《紅樓夢》更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提問:古今的偉大文學家為什么像李白式的很少,而大多數(shù)人卻都要“咬問嚼字”,苦苦修改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解題及作者簡介
“咬問嚼字”是個成語,它在平時的語言運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過分地斟酌字詞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地摳住字眼不放,不領(lǐng)會文章精神,或當眾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
一起看看《漢語大詞典》的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zhì),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
這三個義項沒有一個是褒揚的。那么,這個成語出自何處呢?元代無名氏寫的劇本《殺狗勸夫》的第四折,有這樣一句臺詞:“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边@便是它的出處。無論是出處,還是詞典的解釋,這個詞都沒有褒揚的意思,而朱光潛先生卻把它作為文章的題目,大書特書。他是如何讓解釋這個詞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細研課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義。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一批文學家,稱為“桐城派”,其文章特點在于簡潔,朱光潛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學私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八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除了最后一段是總結(jié)性的話語外,主體內(nèi)容是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
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四、研析課文
1、概括觀點,突破重點
參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jié)構(gòu)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fā),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后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后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示主題,中心論點在第三段才出現(xiàn)。二是本文有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jù)貌似分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這樣的話,并且課后練習第四題的設(shè)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舉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三是學生的習慣思維,中心論點不是標題,或在開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