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高考2021系統復習27: 戲劇閱讀指導
難點攻略
戲劇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的綜合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與散文、詩歌、小說并列的戲劇文學,指供表演使用的劇本。我們這里所說的戲劇的鑒賞,主要指的就是對劇本的鑒賞。盡管近些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從未選考過戲劇,各地的模擬卷也較少涉及劇本閱讀,但并不意味著今后就一定不會考查。
鑒賞戲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理清戲劇沖突。戲劇沖突,主要指劇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劇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養不同,對社會的認識和采取的態度也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滲透于劇作的全過程和全要素中,它是題材的基本內容,情節運動的基本動力,主旨顯現的決定性依據。把握住了戲劇沖突,就等于抓住了總綱,綱舉而其目自張。
如何理清戲劇沖突呢?我們知道,社會矛盾往往有一個發生、發展、激化和解決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戲劇沖突也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通常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不管是多幕劇,還是獨幕劇,戲劇沖突都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從情節的推進入手進行分析。分析時,可把一場戲分解為若干小單位,進行微觀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節細節,仔細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場次的描寫,最后把各個場面合起來,作綜合分析。如《竇娥冤》第三折,寫竇娥被押赴刑場,直至行刑的全過程,按情節的開展,這折戲可以劃分為三個場景:被押赴刑場的情景,與婆婆訣別時的情景,臨刑時的情景。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發下三愿”這兩個主要場面,不難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竇娥與元代貪官污吏之間的矛盾。此外作者著意寫竇娥要求避開前街去后街,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竇娥溫順善良的美好心靈。如此善良的人卻蒙冤而死,從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毀滅美的黑暗現實。
品味戲劇語言。戲劇里有兩種語言:一是舞臺說明,包括人物、時間、地點、布景的說明,動作、表情、聲調的說明,幕起、幕落的說明;二是人物語言,戲劇上稱為臺詞,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戲劇語言是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我們探究藝術形象,主要從分析戲劇語言入手。
分析舞臺說明,體會它對塑造人物的輔助作用。如《雷雨》第二幕開頭的舞臺說明:“午飯后,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這一段舞臺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氛圍,奠定了悲劇情調,烘托出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思想情緒,也為下文雷雨聲中矛盾沖突總爆發作好了鋪墊。
品味人物語言,體會它對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人物語言是戲劇語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的基本手段。分析時應從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性、潛臺詞三方面入手。所謂個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齡、身份、經歷、教養、環境等影響而形成的個性特點。例如《日出》中顧八奶奶關于愛情的話:“愛情就是你心甘情愿拿出錢來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疼,那就是愛情!愛情!”,一句話把她黑色的出身、地位、氣質、教養以及黑色的靈魂暴露無遺。所謂動作性,有時表現為人物的動作沖突,如周萍打魯大海;有時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活動,比如魯侍萍看見周萍打魯大海后那種痛苦的心理,等等。我們所說的動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內心活動。如《雷雨》中繁漪關于吃藥的那句臺詞“這些年喝這種苦藥,我大概是喝夠了”,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她特殊的處境和她對環境的不滿和反抗,人物細膩的思想感情波瀾,通過動作化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所謂潛臺詞,就是話語字面意義以外的一種深層意義或者說言外之意。如《雷雨》中,當魯大海聽說代表返回、工人復工、自己被開除后,憤怒揭露周家的罪惡發家史;周萍則出言相罵,大打出手,此時,魯侍萍話語中的兩次轉折(“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充分展示出侍萍與周萍母子相逢時辛酸、機智、欲露急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