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類文本閱讀指導教學設計(精選2篇)
實用類文本閱讀指導教學設計 篇1
4月7日,汕頭東廈中學許琪老師在汕頭“一!狈治鰰希瑘探塘恕秾嵱妙愇谋鹃喿x指導》公開課。
【教學目標】
1、了解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點設置及常見題型
2、分析學生實用文閱讀答題過程中常見的錯誤類型
3、結合文本掌握答題要領,提高答題得分率
【教學重點】
掌握答題要領,重點突破,提高答題得分率
【教學過程】
一、引入介紹
實用文文本包括傳記、新聞(包括訪談)、報告、科普文章四類。賦分15分,題目三道,考查的能力方面分別是:
1、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
。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常見的題型及答題注意要點――選材以新聞(含訪談)、傳記為重點
1、常見題型:
。1)鑒賞文體表現手法及作用
例題:這篇短短的通訊用了許多數字。請舉例說說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4分)
——《擦鞋者說》(汕頭市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試卷19題)
。2)分析詞語或句子含義,概括內容要點或中心思想
例題:作者稱父親為“逝去的儒者”,綜觀全文,請指出父親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韶關市XX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試題19題)
。3)評價文章的主要觀點
例題:梁漱溟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許多人認為他“狂妄”“口氣大”,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看法?為什么?(6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韶關市XX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試題21題)
(4)探究本中的疑點和難點,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文本的深層意蘊
例題:《人民日報》發表本文時,加上邊框排在第一版,還加上“編后”語;XX年本文又被評為xx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篇短短的通訊得到如此的重視,你認為它具有哪些新聞價值?(5分)
——《擦鞋者說》(汕頭市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試卷21題)
2、答題注意要點:
(1)關注答題范圍提示語:
、賰认蛐停
a《現代漢語詞典》對“特殊”這個詞的解釋是:不同于同類的事物或平常的情況的。文中“特殊”一詞一共出現了8次,請你結合文意闡述“特殊”一詞在文中的幾種特殊含義。
——《留守學子,校園過節別有滋味》(揭陽市XX年高中畢業班第一次高考模擬考21/2)
b鄧肯在后來的回憶中談起芝加哥的這段經歷時說:“這個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時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樣面對的?
——《舞者之歌》(XX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20題)
c從選文看,李清照創作《烏江》一詩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李清照傳》(華南師大附中07-08高三綜合測試二19題)
此類提示語提示我們需要從原文篩選信息來答題
、谕饴撔停
a聯系實際,談談你對第三部分小林、小王以及志愿者所說的話的理解。
——《留守學子,校園過節別有滋味》(揭陽市XX年高中畢業班第一次高考模擬考21/1)
b對此,你如何評論;
此類提示語提示我們答題時應該結合實際,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
、蹆韧饨Y合型:
a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有人認為天賦是關鍵,有人則認為后天的影響更重要。請以鄧肯為
例,談談你的看法。
——《舞者之歌》(XX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20題)
b作者在讀到李清照《烏江》一詩的時候感慨地說:“氣節,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氣節”的理解。
——《李清照傳》(華南師大附中07-08高三綜合測試二21題)
此類提示語類提示我們把上面兩者結合起來答題
。2)關注答題規范提示語:
、購倪x文看,李清照創作《烏江》一詩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李清照傳》(華南師大附中07-08高三綜合測試二19題)
此類提示語要求我們不應原文照抄,要在篩選整合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卩嚳媳蛔u為“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請根據文本,分點概述鄧肯作為一位“偉大藝術家”所具有的特質。
——《舞者之歌》(XX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20題)
此類提示語要求我們答題時要注重條理,分點說明
審題要求:仔細閱讀題目,劃出相關提示語,按照提示要求規范答題。
三、答題常見錯誤類型及糾正
1、脫離文本、機械答題
此類錯誤常出現在鑒賞文體表現手法及作用的題型上。
示例1:人物傳記要求真實可信,說說本文從哪些角度體現了這一特點。(4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韶關市XX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試題20題)
學生答案:本文能廣集材料,反復考證,能抓住了人物的本質,從環境中去說明人,能從人物的復雜性中對人物作出公允的評價。
學生答案分析:此類答案只是將理論機械地套入,忽略了具體文本的具體特點。
解題思路:注意文體“基本特征”應該包含著這樣的兩個層面:一是作為傳記、新聞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另一個是具體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個性的特征。
參考答案:①多處直接引用傳主話語、書信及其文章中的內容,真實可信。②結合了傳主所處的時代背景,材料詳細而確實。③作者是傳主的兒子,對傳主了解更為全面客觀深刻。
示例2:本文開頭引述《三國演義》龐德的故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4分)
——《青山不老》(惠州市XX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試題18題)
學生答案:引出下文,為下文埋下伏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學生答案分析:只注意了通訊文體開頭引用故事在結構上的作用,未能根據具體文本所引故事的內容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①因為他們兩人都備下了棺材,表現了決死的勇氣,有相似之處(或:用龐德的大丈夫氣概襯托高富的忘我精神);②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增加讀者的興趣。
題型歸納:①傳記的真實性、文學性、概括性如何體現;
、谛侣劦恼鎸嵭、時效性如何體現;
、坌侣劦母鱾基本組成部分的作用等;
、軅饔洝⑿侣勚械募毠澝鑼懹泻巫饔茫
解題是時應注意一般具體相結合。
舉例說明:這篇短短的通訊用了許多數字。請舉例說說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4分)
——《擦鞋者說》(汕頭市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試卷19題)
答案要點:⑴本文使用許多數字,如“別人擦鞋1元一雙,這里卻要2元”“毛收入10萬元”“7平方米的門面,月租800元”“經過近百次試驗”,(僅舉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體,事實顯得確鑿可信,體現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這個答案還可用于這篇文章怎么體現了新聞“真實性”的特征)
、朴脭底直憩F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XX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兩白酒”,具體的時間、酒量,凸現了郭兆松興奮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蠟對他的重要意義。
。ㄟ@個答案也可以考察新聞細節的描寫的作用)
⑶本文用“別人擦鞋1元一雙,這里卻要2元”的具體數字進行對比,突出了郭兆松比其他擦鞋者貴一倍卻生意紅火,造成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ㄟ@個答案可以回答這篇文章的導語部分有什么特點)
、缺疚挠谩1991年”XX年“XX年11月6日”等具體數字顯示時間的具體推移,使事件更加清晰。
2、未能整合、大段摘抄
此類錯誤常出現在概括內容要點,篩選文中信息的題型上。
示例:作者稱父親為“逝去的儒者”,綜觀全文,請指出父親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韶光市XX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試題19題)
學生答案:他常責備自己修養不夠,他捍衛孔子,替儒家思想辯護。以“不容自昧”作為自律的底線,面臨當時的政治高壓,他依然具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他說:“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對他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破我執”、 “忘我”, 他認為自己對整個中國文化甚至于中國前途,都有所見,甚至有責任。他信奉孔子的“仁者不憂”,“樂天知命”。
學生答案分析:照抄原文原句,這種答案是對內容的“陳述”,不是對內容“特點”的“概括”。
解題思路:在圈定文本有效信息區域的基礎上,抓關鍵詞,對具體的描述進行提煉、概述。
參考答案:重視內在修養,推崇儒家思想,勇者無懼,淡泊名利,當仁不讓(或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憂,樂天安命。
解題方法:①整體閱讀,通盤把握;
、诿鞔_目的,劃定區域;
、鄹鶕,整理呈現。
3、片面理解,草率答題
此類錯誤常出現在分析詞語或句子含義,從不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提出自己的見解的題型上。
示例1:“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李清照傳》(華南師大附中07-08高三綜合測試二20題)
學生答案:這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
學生答案分析:只注意到此語句在結構中在作用,沒有注意到在內容層面上在作用。
解題思路:解答此類題,除了要注意到關鍵語句在文章層次結構中起的作用外,還應該重視語句在內容上的深層意蘊,答題時不應草率完成,要學會聯系背景,分析語句中的修辭手法,剝開修辭的外衣,找尋蘊藏在當中的抽象道理和深層的含義。
參考答案:從文章結構角度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從文章內容上講,這句話表明李清照從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開始了一個孤苦伶仃顛沛流離的痛苦歷程,感情、境遇也從此改變,這是她一生重大的一個轉折點。
示例2:《人民日報》發表本文時,加上邊框排在第一版,還加上“編后”語;XX年本文又被
評為xx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篇短短的通訊得到如此的重視,你認為它具有哪些新聞價值?(5分)
——《擦鞋者說》(汕頭市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試卷21題)
思考點:什么是新聞價值——指刊播事實后引起社會的正面效應
思考的方向:
事件本身有沒有宣傳價值(什么價值);
事件中的人物有沒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一般可從精神層面去考慮);
與社會現實的聯系程度,是否切合時代主旋律。
參考答案:⑴郭兆松生意雖小,但是他肯動腦筋,配鞋蠟,用電吹風吹干鞋,通過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這種創新精神具有新聞宣傳價值。
、票M管郭兆松不具備高學歷,原來也沒有什么技藝,但是他自強不息,敢于創業,擦鞋“也要擦出點名堂來”,還要“再開新店”,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十分可貴,具有榜樣的作用。
、顷P注民生,扶持弱勢群體,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報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勵普通勞動民眾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具有社會教育價值。
四:小結
1、 審清題干
2、 會用技巧
3、 規范答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指導教學設計 篇2
實用類文本閱讀指導教學設計2
參考閱讀(略)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節選)
梁培寬
“反右”的時候父親“幸免于難”,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協大會小會上常成為批斗的對象。父親從不為這些事情苦惱,仍專心從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這畢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時他也會因此失眠。此時,他責備自己修養不夠,不該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開始的“批林批孔”運動又將父親卷入了一場巨大的政治漩渦。在政協學習會上,人人要“表態”,唯有父親一直沉默不語?墒恰安槐響B”就是一種“表態”,沉默是不允許的。會議主持人三番五次“動員”,要他亮明自己的觀點。因要求保留意見不被允許,從1974年1月開始,父親動手寫文章闡述自己對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親作了《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的長篇發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衛孔子,替儒家思想辯護,無疑是件觸犯眾怒之事。父親公開講過“我的態度是不批‘孔’只批‘林’”,這引起了對他的大會小會不斷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歷時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問他有何感想,父親回答:“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敝鞒秩死樟钏忉。父親說:“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奪掉,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我知道,在父親內心深處,一直以“不容自昧”作為自律的底線。所以即便面臨當時的政治高壓,他依然具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
父親能在這么多年的政治風浪中泰然堅持下來,一直 ̄活到95歲,這讓很多人覺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寫信給朋友: “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边@都是他多年來對佛學和儒學“踐履實修”的結果。
對佛學的道理,父親是“老而彌篤”。我們小時候跟他去寺院,從不見父親拜佛、燒香,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執”、 “忘我”,如果一個人能“忘我”,不考慮個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會有根本不同,很多問題就不成為問題了。
1942年,父親自日軍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寫過一篇《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的文章,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币驗檫@句話,他遭到了許多人的譏評,說他狂妄、口氣大。我理解他還是出于責任感和使命感而發此感慨的,他曾說: “假如我所作所為,只求一個人享樂,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認為自己對整個中國文化甚至于中國前途,都有所見,甚至有責任。他的任務沒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親信奉孔子的“仁者不憂”,因此他“樂天知命”?箲鹌陂g,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巖請他吃素席,飯后在一株小樹下聊天,恰好敵機在頭上盤旋下“蛋”,朋友嚇得大驚失色,父親卻鎮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北京人都逃到戶外,父親卻安居不動在居委會的再三勸告下,最后才有幾個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親因腎衰竭住院。他認為佛家對生命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側,示意有話要說。他說: “人的壽命有限。醫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經完了,壽數就這樣了!蔽覇査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說“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親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歲。他彌留之際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選自《讀者》XX年第九期)
19.作者稱父親為“逝去的儒者”,綜觀全文,請指出父親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娜宋飩饔浺笳鎸嵖尚,說說本文從哪些角度體現了這一特點。 (4分)
21.梁漱溟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許多人認為他“狂妄”“口氣大”,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看法?為什么?(6分)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國演義》上有一個故事,寫龐德與關羽決戰,身后抬著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沒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這種氣概大約只有戰爭中才能表現出來,只有在書本上才能見到。但是當我在一個小山溝里遇到一位無名老者時,我卻比讀這段《三國演義》還要激動。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溝里,山上全是樹,所以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談話就如坐在船上,四圍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這條山溝以外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可是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煙的瘦小老頭,他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還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與他一墻之隔的東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他是在六十五歲時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的,現在已有五人離世,卻已綠滿溝坡。他現在已八十一歲,他知道終有一天早晨他會爬不起來,所以那邊準備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樹回來時,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是種樹,那邊的棺材就是這價值結束時的歸宿。他敲著旱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干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去年冬天一次就從林業收入中資助村民每戶買了一臺電視機,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但他還不滿意,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他爬不動為止。
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談話,像是站在生死邊界上的談天,但又是這樣隨便。主人像數家里的鍋碗那樣數著東溝西坡的樹,又拍拍那堵墻開個玩笑,吸口煙……我還從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采訪。
在屋里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胶橛肯碌哪嗦褡×藰涞南掳虢兀瑯鋮s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而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蕩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覺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出不來。作為政治家的周恩來在病床上還批閱文件;作為科學家的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告別。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種事業,那么生與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線。他活著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他死了,這東西還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都說過,生死于他們無所謂了,因為他們所要發現的都已發現。老人是這樣的坦然,因為他的生命已轉化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8.本文開頭引述《三國演義》龐德的故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4分)
19.本文題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換成“記植樹英雄高富”好不好?為什么?(6分)
20.文章最后引用周恩來、華羅庚的事跡和達爾文、愛因斯坦的名言,有將老人與這些偉人相比的意思,你認為這樣寫合適嗎?請結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李清照傳(節選)
國難當頭之時,南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奪卻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亂,眾官無所依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與明誠乘船上蕪湖,入姑孰(準備移居贛水上),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秦亡后,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言罷,拔劍自刎。面對歷史遺跡,撫昔思今,清照思緒難平,于是作詩一首,題為《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通過歌頌項羽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向人們展示了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活,要活得昂揚,出類拔萃,有聲有色;死,要死得壯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氣節,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詩人還諷刺了南宋統治者的茍且偷安、了無氣節和昏庸無能。
五月,明誠把家屬送到池陽(安徽貴池),又接到旨意復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誠離池陽,“涂(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金石錄后序》)行至建康時,病勢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陽聞訊,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無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誠病逝。
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再沒有“相對展玩咀嚼”金石書畫藏品的欣慰,再沒有“相向惋悵者數日”的余韻,再沒有坐歸來堂斗茶大笑的樂趣,更不會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團聚的甜蜜了。相見直要待來生。前路漫漫,等待著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欺侮遭此一擊,剛毅的清照,也難以承受了!霸岙叄酂o所之余又大病,僅存喘息。”(《金石錄后序》)李白是“拔劍四顧心茫然”,而清照此時是“葬畢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無限悲痛,大病一場。蘸著血淚,她寫下了“祭趙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襄州居士龐蘊將入滅(佛教稱僧人死亡為入滅),令其女靈照觀日之早晚來報。其女回報說:“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待父出門觀看時,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备敢娖錉睿淦渑颁h捷”,龐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謂明誠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較之后亡者之處境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堅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的話。劉向《說苑•善說篇》載:“昔華舟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薄瓣e”(zhì)即潰塌之意。此句意謂己之悲傷同于杞婦,而“堅城”一詞,語涉雙關,且以暗示趙明誠為國之長城之意。這組駢文對句是此篇祭夫文中僅存下來的殘句。對于夫君于亂離中暴病身亡,清照含著無限的悲痛,這一“嘆”一“憐”中,哀之痛,傷之切已溢于言表。
19.從選文看,李清照創作《烏江》一詩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5分)
20.“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讀到李清照《烏江》一詩的時候感慨地說:“氣節,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闭埥Y合文本談談你對“氣節”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