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 教案
4、逐層分析,辨證理解
一般的,對事物的分析方法有:逐層分析法和辨證分析法。所謂逐層分析法,就是針對話題,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也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深入,拓展思路,最后達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XX年的話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浙江滿分作文《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就運用逐層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時候感情是一劑善變的藥”這樣一個常見現象,然后揭示這個現象的危害:“任人唯親親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遠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親情直面正義,我們要做生死抉擇擺正認知的天平;當友情直面道德,我們要如大法官捍衛評判的尺度。”這樣逐層推進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通過辨證分析法展開文章,也是優化構思的常用方法。尤其是今年的話題作文涉及認知理論問題,而情感與認識的關系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正誤、深淺、親疏、遠近都含有正題、反題,更需要辨證分析。如湖南滿分作文《真理只有一個》,全文緊緊扣住“是情感埋沒了真理,還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擁下熠熠生輝”作辨證分析,揭示了“真理只有一個”,人類必須掙脫感情因素對認知的影響的道理。再如湖北滿分作文《親親與明理》,從“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到“當感情與真理并行不悖的時候,感情則成為激勵人去奮斗的“催化劑”;可當感情與真理發生沖突的時候,卻又如何呢?”到“然而古儒的經典里,卻不是這樣看的。”說理是從個例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通,話題拓展得開、說得透。
【材料新鮮】
1.續寫故事,拼接現實
曹沖稱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說的是中國兒童的聰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沖稱象之后》(原載《大河報》),就是借用了這個歷史題材,巧妙地把典故作為一個“藥引子”,把小說的主體部分放在之后發生的事情上,通過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現實生活,虛構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曹沖稱象之后成為名人而被炒作,引發了新聞、廣告、出版、影視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畫式筆法狀寫“炒作成風”的浮躁世態;這些事情一環扣一環,因為合乎生活邏輯而顯得真實。小說扣住“炒作”這一線索,諷刺了當今社會過分追求名人效應的現象。為了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小說采用了一些當今的術語、場景,以加強效。如“狗仔隊”、保險、公證等,讀來不禁思之、嘆之。這一種方法尤其適用諷刺類文章,如《陶淵明的煩惱》XX年湖北省高考滿分作文《孫悟空下崗記》,要點在于“續寫”要合乎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改動。
2.巧妙想像,放大細節
王昭君出塞,是一個凄美的故事,引發詩人騷客的眾多議論。《昭君的選擇》(XX年),就是選擇了這個老題材,大膽虛構,超越時空,模擬人物,突破現實生活的限制;顯得非常有想像力,行文清新舒暢,成為不可多得的高考優秀作文。他設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動,十分細膩,“貼到人物來寫”(沈從文語)。比如,他詳細描寫了“將撲火的蛾兒救出來”這個細節,“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地顫抖著。處于生死之交的蛾兒在飄轉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于,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昭君震驚了,若有所思地看著蛾兒”。通過情景的鋪寫,過程交代明白,顯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靈,豐滿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節的陡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