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荊軻刺秦王·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二、結合課文學習,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標點和翻譯的能力。
三、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提高鑒別欣賞能力。
【要點難點】
一、要了解戰國末期燕國與秦國的斗爭形勢,從整體出發,再來觀察燕太子丹遣荊軻刺奏王的意義。
二、要歷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
三、要理解學習本文歷史的真實性和表達的藝術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漢語的特點。
【教學建議】
一、大體讀懂全文后,由學生根據文中的情節,歸納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并加以簡述。
二、因歷來對荊軻刺秦王之舉評說不一,教師可在介紹有關觀點后,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觀點的不同組成兩個隊或三個隊,有準備地進行辯論。
【教學步驟】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關于《戰國策》的知識:
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初中語文第六冊的基本課文《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戰國策·魏策》。高中語文第一冊(必修)自讀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背景介紹】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將王翦攻趙,殺掉趙蔥,遂克邯鄲,虜趙王遷。王翦隨即奉命率兵駐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準備向燕國進攻。燕國這時處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難境地。事實是:“燕弱小,數困于兵,今舉國不足以當秦。”(《戰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這時好象熱鍋上的螞蟻,在秦軍壓境的危急時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這種恐怖政策。
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
強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訪得荊軻,即尊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國行刺,其目的是要荊軻“劫秦王,使悉返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殺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還是毅然前往,當事敗后,荊軻身被八創卻“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壯烈而死。本文記的就是這件史事。通過“私見樊於期”,“易水送別”,秦廷行刺等情節,塑造了荊軻這位敢于扶危濟困、助弱御強、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古代俠士形象。荊軻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千百年來,被受壓迫的人們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去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國和強大秦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斗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秦燕之間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
戰國末期燕秦兩國的斗爭形勢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