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一語文教案及練習題全冊2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述了哪些內容?
答:道理論證;總論教師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論述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2.本段論述針對的是什么現象?
答:主要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社會陋習。
3、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4、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對象 從師的態度 結果 論述中心
1 “今之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圣人無常師。
2、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古文”指先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