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阿房宮賦學案
(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4)“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2.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鑒。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那么,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么更好的結局嗎?作者借古諷今,奉勸今天的統治者能夠避免這樣的結局。
3.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堂上演練
【夯實雙基】1.c(“鐺”“椽”“錙”讀音錯。) 2.c(都是奪取,獲取。) 3.d(都是介詞,比。) 4.c
【疑難探究】
1.文章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敘事,第二部分(3、4段)是議論!百x”的特點在于“體物言志”,即鋪敘事情,抒發情志。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系。鋪事是寫志工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2.兩段之間不對對調。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本質。“眼光”更深遠,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千年后的“現實”聯系起來,生發成一條規律。
3、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著秦統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著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最后寫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統治者如不以秦為鑒,又會有什么結果呢?環環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
【文段精析】1.b 2.b 3.b 4.c
◎拓展提升
【基礎知識】
1.d (a “媵”應為 yìng b “弦”應為xián c “椽”應為chuán ) 2. b (“遠聽”應是 “越聽越遠”) 3. b 4.d 5. b (a “朝”“夜”應是名詞做狀語, c“日”名詞做狀語 , d “翼”名詞做狀語 ,b “一” 數詞活用為動詞)
【詩歌鑒賞】1.①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2.詩中用通俗的語言對秦始皇進行辛辣的諷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的艱辛,又批評他不知體恤百姓,一味殘暴,以至斷送天下的愚蠢。末兩句寫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墳墓,到后來失火燒毀,他自己只落得個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場。這是對秦始皇夢想獨霸天下、萬世為君的深刻諷刺。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和《阿房宮賦》相似,也是借古諷今,勸諭當政者不要胡作非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