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議論散文兩篇學案
6.b(注意上文提示“太陽與月亮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可以斷定其順序。)
【詩歌鑒賞】
1.南朝 蕭統
2.“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描繪出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主人公手執花枝,站立了很久。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純潔的愛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路遠莫致之”,主人公“攀條折其榮”,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此時的她,只是癡癡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3.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嗎?
(或先抑后揚的手法,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可是寫到結尾,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或其它手法,答對一點并能進行分析即可。)
【閱讀提升】
①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子山光水色之中。(關鍵詞“仕”、“極”、“娛”每詞1分。)
②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關鍵詞“善”、“精力”、“天成”每詞1分。)
附全文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戈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茍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然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嗎!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語言表達】
1.④②①③⑤
2.(1)、希望是啟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訴人們曙光就在前頭。
(2)、風是浪的幫兇,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處。
3.(參考答案)別說那么玄乎,還差得遠呢/ 謝謝大家的鼓勵,我還有許多不足。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將開始新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