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必修一
3、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
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4、“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
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
“無限風光在險峰”。
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
四、歸納
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
答: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
(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
答:“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問: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出來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
問:后一點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五、誦讀第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