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別的深情(精選4篇)
依依惜別的深情 篇1
四、依依惜別的深情
魏 巍
一、教學目的:
1.學習選擇典型的材料表現中心思想,記敘、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
2.學習多角度多側面的敘事,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材料的精心選擇和精心安排。
2.難點: 筆鋒的轉換,段落層次的銜接。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
詞語補釋:
*跋山涉水:形容走長路的辛苦。跋:翻山越嶺;涉:徒步過水。
*悠悠冉冉:悠:閑適,自由自在;冉:慢慢地。
*錯錯落落:橫七豎八,長短不齊的樣子。
情透紙背: 情感表達得酣暢淋漓。
力透紙背: 形容書法遒勁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股肱: 比喻關系非常密切的朋友。股:大腿;肱:胳膊上從肩到肘 的部分,也泛指胳膊。P48注①
背景簡介:
1950年夏,美帝國主義捍然發(fā)動了侵朝戰(zhàn)爭。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在極端困難的物質條件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苦戰(zhàn)三年,終于打退了美國侵略軍及其幫兇軍,迫使美國于1953年7月27 日在《朝鮮停戰(zhàn)協定》上簽了字。停戰(zhàn)后,中國人民志愿軍以滿腔熱情,投入幫助朝鮮人民戰(zhàn)后恢復和建設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圓滿完成祖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勝利回國。本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歷史鏡頭。
本文是一篇杰出的通訊。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在凱歌聲中,離情牽動著中朝軍民的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寫志愿軍戰(zhàn)士在離別前的活動。
1.寫志愿軍戰(zhàn)士美化營地,為人民軍戰(zhàn)友留贈禮品。(3─5 自然段)
2.寫志愿軍戰(zhàn)士多方尋思,為當地父老們盡力。(6─7自然段)
第三部分(8─12自然段)寫朝鮮父老對志愿軍的深情依戀。
1.寫朝鮮老媽媽為志愿寫戰(zhàn)士餞別。(8─9自然段)
2.寫送行詩和東陽里人民的蔡定琪烈士遷葬。(10─12自然段)
第四部分(13─20自然段)寫離別時的動人場面。
1.寫離別的日子來臨時的情景。(13─14自然段)
2.寫婦女們強忍淚水為戰(zhàn)士們分贈禮物、喊口號的情景。(15 ─16自然段)
3.寫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人民送行的淚雨中行進的情景,并借淚水抒情以結束全文。(17─20自然段)
小結藝術特點:
一、構思獨具匠心,選材典型。
作者在選材上,首先注意雙方的相對平衡,一方是舍不得離開這美麗的國土,“結下生死之誼的人民”,一方是舍不得這具有“金子一般的心,銀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瑩玲瓏的心”的軍隊離去。而側重點放在朝鮮父老一邊。
典型材料:
志愿軍美化營地、留贈禮品──是對人民軍戰(zhàn)友的依戀;
修橋鋪路、挖水井、蓋房子──是對朝鮮父老的依戀;
萬花筒留給孩子,龍頭拐杖留給老人。
有些材料在對比中顯出其典型意義:
戰(zhàn)士們親手繡手的繡花手絹;瞎眼老媽媽把二十幾個戰(zhàn)士,“從頭到腳都摸了一遍。”
二、以時間為順序,合舉分承。
從時間上看,第一部分寫金秋時節(jié),“我”又來到朝鮮時的見聞,這是故事的序幕;第二部分寫志愿軍撤離前一段時間的活動,第三部分分寫志愿軍的行期一天天迫近時朝鮮父老的活動,這兩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第四部分寫依依惜別的場面,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從內容的聯系上看,第一部分總寫中朝軍民的相互依戀,是合舉;第二、三部分分寫中朝軍民雙方的活動,分承相互依戀之情;最后,依依惜別的場面,是兩情相匯的奔流,是文章結構上的總合。
先寫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依戀,為寫朝鮮父老對志愿軍的依戀作了鋪墊;寫雙方相互依戀,又為最后寫雙方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作了總的鋪墊,有分有合,層層推進,作者用一支妙筆,曲盡了雙方無限深情。
三、記敘、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
通篇文章,到處充溢著濃烈的情感。
記敘志愿軍的活動時,有朝鮮父老的感慨;記敘朝鮮父老為志愿軍餞行的種種活動時,更有戰(zhàn)士們激動的誓言,而這其中,始終都有“我”的觀感,“我”的由衷贊嘆。作者的議論抒情,往往都在一段敘述的前邊或后邊。
文章第四部分,更是記敘、議論、抒情完美統一的典型。
簡明地記敘了志愿軍撤離朝鮮的全過程: 待命──集合──出發(fā)──行進。而在記敘這個過程時,作者處處著眼于表現中朝軍民尤其是朝鮮人民的感情。文章極細膩地寫出朝鮮父老們情感流露的過程: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眼睛潮濕了”,“誰也忍著”,“仍然沒有哭”──戰(zhàn)士們一聲“阿媽妮,再見! ”“不知道是那個忍不住”,“第一個哭出了聲”──淚雨傾灑,“戰(zhàn)士們簡直是在朝鮮人民送行的淚雨中行進”。事實已經夠感人了,在這個基礎上,作者情不自禁地用整整兩段抒情議論,贊揚朝鮮人民的“剛強而又多情多義”,揭示這些眼淚的珍貴意義。
最后一段,作者先調轉筆來,回敘戰(zhàn)士們在“淚雨”中行進的情況,接著寫道“不知誰喊了一聲:‘不要哭了,替他們背背包啊!’”于是出現了“不分行列,不分軍民,不分男女,錯錯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攙著扶著”行進的最動人的場面。最后,再次爆發(fā)出深情議論: “這是什么隊伍啊! ……”這一抒情性的議論結尾,深刻地揭示了中朝友誼的偉大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思想和感情一起達到高峰。
文章以第三人稱的敘述為主,有些段落間用第一人稱敘述,以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文章最后三段,進而采用第二人稱呼告手法,更增強了文章濃烈的感情色彩。
作業(yè) :
[思考和練習]第三題、第四題
依依惜別的深情 篇2
語文知識:通過學習使學生深知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友誼是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1958年10月,志愿軍完成了祖國交給的光榮使命,奉命凱旋回國,在離別的時刻,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
內容:《依依惜別的深情》
目標:
1、讓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魏巍及作品。
2、了解時代背景,通過看電影《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看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朝鮮人》、《火線春節(jié)夜》、《依依惜別的深情》等,相互補充資料,并說出來源,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匯報朗讀,讀中理解詞語。
戰(zhàn)爭:敵對雙方開戰(zhàn)到最終一方宣告投降為止的年限。
戰(zhàn)役: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zhàn)斗的總和。
戰(zhàn)斗:戰(zhàn)役中的一次敵對雙方的較量。
二、再讀,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概括能力。
學生順序,先講道別路上的情景;再講車開動時依依惜別的情景。
三、根據寫作順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b: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
四、找出最喜歡的一段讀出感情。
深入學習理解志愿軍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話別時感人情景,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
文章是以志愿軍對道別的超眼人民的談話的口氣寫的,志愿軍滿懷深情的追述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從中選舉三個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別是 、 和 。
這是因為這三個人代表著 、 、和 。
五、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把學習的時間、方法的選擇交給學生,做到自主學習。)
1、理清大娘為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洗補衣服、送打糕、失去小孫子。
2、通過挖野菜一事說明大嫂對志愿軍大深情厚誼。
六、朗讀依依惜別一部分,讀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勝似親人,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以讀代講,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升華中心。)
七、實踐體驗,課堂練習。
1、按要求改寫句子。
a、您為我們付出這么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大友誼?(改為本陳述句)
b、這難道不是雪中送炭嗎?(改為陳述句)
c、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改為陳述句)
2、本文是以志愿軍的口氣來敘述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同樣以《依依惜別的深情》為題,說說朝鮮人民的心聲,先練說,再寫下來,交流分享。
本站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自中小學教育資源站
依依惜別的深情 篇3
依依惜別的深情——《別董大》教學反思
《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我們所學習的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都充滿了離愁,其間縈繞的是那依依與不舍,這是我們人之常情。畢竟別后難再重逢,今日一別,何時再聚各問天。故而難舍,更何況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涼為自己、為友人。可本詩不同,雖也描述了離別時的場面,但卻充盈著豪氣,“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將所有的離愁一掃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滿希望的,豈能獨愁,明天會更好!把握了這一點我在教學之中,先引領同學們復習以前的所學習的送別詩,感覺分別時的場面與那濃濃的情誼。當大家正處在友人分別的憂傷之中將同學們帶入另一境界:“今日我們來學習一首豪氣沖天的送別詩。”同學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認真讀詩反復體會。“為什么作者沒有像別的詩人一樣愁緒萬千呢?”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把教學推上了高潮。同學們積極討論。紛紛猜測,最后在林金鳳介紹的背景資料中找到了答案。原來董大正值失意之際,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見二人情誼之真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本課的教學就先將孩子們引入了“憤”“悱”之境,對學習的內容充滿了激情與興趣,故而教學順暢自然,收益很大。
《別董大》教學反思
開課講到《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我們所學習的送別詩有哪些?如:《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都充滿了離愁,其間縈繞的是那依依與不舍,這是我們人之常情。畢竟別后難再重逢,今日一別,何時再聚各問天。故而難舍,更何況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涼為自己、為友人。可本詩不同,雖也描述了離別時的場面,但卻充盈著豪氣,“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將所有的離愁一掃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滿希望的,豈能獨愁,明天會更好!把握了這一點我在教學之中,先引領同學們復習以前的所學習的送別詩,感覺分別時的場面與那濃濃的情誼。當大家正處在友人分別的憂傷之中將同學們帶入另一境界:“今日我們來學習一首豪氣沖天的送別詩。”同學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認真讀詩反復體會。“為什么作者沒有像別的詩人一樣愁緒萬千呢?”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把教學推上了高潮。同學們積極討論。紛紛猜測,最后在林金鳳介紹的背景資料中找到了答案。原來董大正值失意之際,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見二人情誼之真切。
依依惜別的深情 篇4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選材上的繁而不亂的特點。
2.理解文章所歌頌的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課文解析】
1.注音釋義
沉甸甸(diān) 髫(tiáo) 悠悠冉冉(rǎn)
2.內容主旨
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是無限地依戀。”)寫在凱歌聲中,離情牽動著中朝軍民的心。
第二部分(從“用什么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呢”到“怎么會不深深地依戀!”)寫志愿軍戰(zhàn)士在離別前的活動。這一部分有兩個層次:第①層(從“用什么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呢”到“……中朝友誼比海深。”)寫志愿軍戰(zhàn)士美化營地,為人民軍戰(zhàn)友留贈禮品;第②層(從“在這有限的時刻里”到“怎么會不深深地依戀!”)寫志愿軍戰(zhàn)士們多方尋思,為當地父老們盡力。
第三部分(從“可是,志愿軍的行期……”到“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美麗的彩虹。”)寫朝鮮父老對志愿軍的深情依戀。這一部分有兩個層次:第①層(從“可是,志愿軍的行期……”到“從頭到腳都摸了一遍。”)寫朝鮮老媽媽為志愿軍戰(zhàn)士餞別;第②層(從“在這惜別的時刻”到“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美麗的彩虹。”)寫送行詩章和東陽里人民為蔡定琪烈士遷葬。
第四部分(從“離別的日子”到結尾。)寫離別時的動人場面。這部分有三個層次:第①層(從“離別的日子”到“站在寒氣襲人的曉風中”。)寫離別的日子來臨時的情景;第②層(從“部隊集合了”到“仍然沒有哭。”)寫婦女們強忍淚水為戰(zhàn)士們送行;第③層(從“可是,當戰(zhàn)士們握著老媽媽的手……”到結尾)寫朝鮮人民為戰(zhàn)士們送行的情景,并借淚水抒情來結束全文。
文章以通訊形式,將報導的鏡頭對準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撤軍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歌頌兩個民族,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同抗擊帝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戰(zhàn)爭中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極其具有的不可戰(zhàn)勝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