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量是指一日或一次給予病人藥物的量。
一般湯劑一日一劑,分2~3次服用,間隔4~6小時為宜,小兒可適當增加次數。
丸劑、散劑、膏劑等中成藥,應按說明定時服用。
病在口腔、咽喉宜緩慢頻服或隨時含服。
對發汗、瀉下、催吐等,服藥劑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為宜。
嘔吐病人宜少量多次服用。
對于急癥、發熱、危重癥患者,應遵醫囑酌情服用。
服藥前應了解病人服藥的目的,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時觀察病人服藥后的反應。由于中藥的劑型多種多樣,應根據病人自身的具體情況及藥物的劑型采取不同的服法,一般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服法:
送 服 一般丸劑、片劑、膠囊、滴丸等用溫開水送服;治療脾胃虛弱的
藥,可用米湯送服;祛寒藥可用姜湯送服;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藥可用黃酒、米酒送服,以助藥力。沖 服 一些散劑、丹劑、膏劑以及某些貴重藥物(如三七粉、人參粉、
益母膏等)服用時,不需煎煮,只需用熱湯劑或白開水沖開服用即可。含 服 一些片劑、丸劑、丹劑(如人丹、速效救心丸、復方甘草片等)
宜放于口中或舌下含服。代 茶 飲 一些容易出味的藥物(如胖大海、肉桂、番瀉葉等)服用時,可
用熱湯劑或沸水浸泡后代茶飲。其 它 1. 嘔吐病人的湯劑應濃煎,服藥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許生姜片、陳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
2. 危重病人、嬰幼兒服藥時,應將片劑、丸劑等研末,加水溶解后,緩緩喂服;對于昏迷、口噤的病人,應用鼻飼法喂藥,即將藥物調成藥液經鼻飼管注入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