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結合21例青霉素類過敏患者病例,淺談一下護理體會。首先,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確定是否為青霉素過敏反應,同時給予患者去枕平臥、吸氧、保暖等措施,重點對患者的精神狀態、生命體征做好觀察記錄。
【關鍵詞】 青霉素;類過敏樣反應;護理
青霉素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主要作用于革蘭陽性菌,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臨床上青霉素過敏反應也較其他藥物多見。在對注射室960例注射青霉素患者觀察中,發現有21例患者,在青霉素皮試陰性肌注后出現不同程度的青霉素類似過敏樣反應癥狀,筆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使癥狀完全消失,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齡最大52歲,最小17歲。
1.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26歲,工人,因上呼吸道感染給予青霉素鈉鹽80萬u肌肉注射,皮試陰性后給予注射,注射前患者訴說怕痛,害怕打針,精神十分緊張,注射數秒鐘后,患者訴疼痛,繼之訴胸悶、頭暈。此時發現患者面色蒼白,額頭及手心微汗,發涼。立即停止注射,讓患者去枕平臥,保暖,檢查血壓118.5/67.5mmhg,脈搏90次/min,給予50%gs 40ml口服后約3min,患者自覺胸悶緩解,面色也轉紅潤,手足溫熱,觀察20min后無不良反應。
例2,患者,女,52歲,退休工人,因化膿性扁桃體炎,醫囑給予青霉素80萬u肌注,皮試陰性后給予肌注青霉素鈉鹽80萬u,緩慢注射完畢,發現患者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站立不穩,手足發涼,患者訴心慌、頭暈,即刻讓其去枕平臥、吸氧、保暖,檢查血壓115.5/54mmhg,p 104次/min,患者訴說從昨晚至今早均未進餐,立即給予50%gs 60ml口服,約5min后,患者面色轉紅潤,手足溫熱,自覺癥狀好轉,觀察30min后,無不良反應。
2 護理體會
通過臨床觀察,青霉素皮試陰性注射青霉素后,患者出現類青霉素過敏樣反應的原因有下面幾個方面:(1)心理因素,患者心理因素不穩定,對打針產生懼怕心理,精神過度緊張和恐懼,加上局部疾病刺激,出現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而發生類過敏樣反應;(2)疼痛刺激,患者精神高度刺激,加之藥物刺激性強,注射局部張力大,造成肌肉長時間收縮,使疼痛加劇。護理操作技術不熟練,如進針部位不正確,推注藥物過快,注射針頭帶鉤、針頭太鈍及針號過大均可造成疼痛加劇;(3)空腹注射:患者精神不佳,加上攝入不足,血糖濃度處在低水平上。加上述種種原因,可造成一過性的腦缺血、缺氧,可發生青霉素類過敏樣反應癥狀。而饑餓狀態下和精神緊張均可使患者的痛閾值降低和耐受性下降而出現不良反應。
對出現青霉素類過敏反應的患者,我們的處理方法是:立即去枕平臥或取頭低腳高位,測生命體征,保暖,給予患者50%gs 40~60ml口服,安靜休息15~30min,癥狀可消失。注射前,首先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注射時,可有意和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通過交談,還可及早發現患者有無異樣反應。對饑餓狀態下的患者,囑進食后再行注射。
嚴格執行護理操作常規,注射前仔細檢查針頭是否銳利、帶鉤、是否與注射器合套。注射部位選擇臀大肌外上1/4注射區,堅持“兩快一慢”的操作方法,并用手指指腹輕輕按摩注射區周圍,以減輕對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努力做到無痛注射,為患者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