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的那年已經54歲,中舉之后官運如何,《儒林外史》沒有進一步交待,但可以預見,只要順利踏上仕途,前程是很光明的。這對照今天報考公務員“不得超過35歲”的限制,就很讓人“耳目一新”,原來古人是這樣“不拘一格用人才”。
《儒林外史》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讀書人的命運。從中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對“士人”的年齡并不加限制。所有的人“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對照如今限制35歲以上者報考公務員,我不知道歷史是進了一步還是退了一步。
近日消息:四川大學在讀法律碩士楊世建,曾獲得川大優秀研究生一等獎,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在各方面都比較優秀。今年10月12日,人事部在網站發布了中央、國家機關2006年考試錄用公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公告,楊世建按照人事部網站要求的報名程序進行注冊。但當他輸入完畢自己的信息進行注冊申請時,人事部報名系統反饋的信息卻是:“對不起,您的年齡不符合要求,不允許報考。”此后,楊世建多次打電話向人事部咨詢自己的報考事宜,得到的答復都是“不行!”
據了解,按照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為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對此楊世建認為,此規定違反了《憲法》第33條關于“公民人人平等”以及第42條關于“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對他構成了就業歧視。因此他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狀告國家人事部拒絕受理他報名參加考試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他起訴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維護所有35周歲以上人群的“平等就業權”,提高人們對憲法權利以及公民權利的關注度。
在人力市場上有“35歲現象”。超過35歲的人要想生存將會極為艱難。這是市場的無情,這是用人單位“哄抬物價”的結果。但我們的政府應該擔負什么責任呢?政府部門在招錄公務員時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為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是想向公眾、向社會傳達一種什么信息呢?是想做出什么樣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昔日范進在50多歲尚可以考上“政府公務員”,難道,當今的讀書人到了35歲就已經“老”了嗎?是歷史在開我們的玩笑、還是我們在開歷史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