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機關公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四、寫好“豆腐塊”
有的同志對寫“豆腐塊”文章不屑一顧,甚至存在偏見,認為反映不出水平,只有寫出“長文章”才有分量,見功力。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高品位的“豆腐塊”、千字文,往往是數千言甚至上萬言的凝練,能寫短文章,不但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和嚴謹學風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的治學態度和做人態度的體現。當前,許多專家、學者強烈呼吁學術界端正文風,不僅要多寫普通人看得懂的“小文章”,更要寫好“小文章”。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淺出。鄧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講話看似大白話,但實則充滿哲理,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這是一種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流傳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長,有的甚至是“豆腐塊”。因此,千萬別小看了“豆腐塊”,真正要寫好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剛從事公文寫作的同志,最好先寫一些簡短的公文或其它小文章,比如,起草有關通知、請示、批復等難度不大的公文。一般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基本能掌握其寫作要領。接下來,開始寫一些難度稍大些的信息、情況反映、會議紀要、計劃、事跡材料等,并經過兩三年的磨練摔打,打下較好的公文寫作基礎。在有了一定基礎并站穩了腳跟后,便可以寫工作報告、總結、意見、決定、領導人講話、典型經驗等難度較大的公文材料了。總之,公文寫作遵循“由小到大、從簡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細”的規律,這是每個從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須經歷的寫作過程。我的處女作就是一篇“豆腐塊”,不到500字,刊登在當年的《函授通訊》上!正是因為有了它,才有了我后來一篇篇文章見諸報刊,才支撐著我樂于從事機關文字工作。
五、蛋里“挑骨頭”
一般理解,“雞蛋里挑骨頭”與“吹毛求疵”是同義語,比喻條件過于苛刻,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如果用這種態度對待他人是不可取的,但用來對待自己的作品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大凡文章大家對自己的作品無不是改了又改,才拿出來發表的。公文作品不是哪個人的成果,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寫成后免不了要反復修改,“一遍成”的公文材料是極少見的。修改既可以彌補一次思維的不足,又可以使公文材料逐步接近完善,使我們的寫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文是“三分寫、七分改”。
這里,關鍵是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自己要認真、反復地修改。既要看題目是否精當、凝煉生動,與材料吻合,又要看謀篇布局有沒有問題,結構是否合理,次序是否順暢;既要看事實是否確鑿,有關數字、人名、職務、單位、地名等是否有誤,又要看結論是否準確,文中提法是否違背上級有關精神,是否與現行的法律、政策、規定相抵觸;既要看內容是否完整,有沒有缺項和自相矛盾的地,又要看語言表述是否得體,各個句子銜接得是否自然,有沒有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的錯誤等,不厭其煩,反復修改,直到發揮出了最高水平、自己改不動為止。
另一方面,是請內行人挑毛病,幫助修改。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寫的東西,不容易看出毛病,只有讓別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好與不好。有的同志對自己寫的公文材料,不敢拿出來,不想讓人改,或固執己見,或怕人笑話,或怕人挑刺。須知,公文材料拿出來討論,幾乎沒有不遇到“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時候,越是初學者,這種情況越多。公文材料中那些不太成熟、不太高明甚至有毛病的地方,經別人留情或不留情的指點,就會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也有益于提高公文材料的質量。因此,對別人挑刺,哪怕是“雞蛋里挑骨頭”,我們也應該感到高興,表示感謝!這里,關鍵是要放得下架子,謙虛一點,耳根軟一點,切不可自以為是。此外,對“高手”修改后的底稿,千萬不要扔掉或束之高閣,要仔細揣摸、領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