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研究公文寫作的接受心理
公文作為一定意義上的社會交際和公共關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實現,必然涉及到交際的雙方即言者(寫作主體)和受者(寫作受體)。公文的寫作,目的是給對方(即接受對象)看的,寫作效益的體現,關鍵還在于接受對象(即受文對象)對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認可、辦理程度和執行情況。正因為如此,寫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慮讀者,注意研究讀者(即受文對象、接受對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可讀性、可受性,增強文章的執行承辦效益。而公文寫作中的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課題,卻長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極大的疏忽和遺憾。
公文的讀者不同于文藝作品、新聞文章讀者有隨意性,它的讀者有明確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對象,不是誰都可以看,或者誰都必須看的。這種讀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寫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寫給什么人看的,就有可能考慮到怎么寫才能更符合受文對象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實用性。可見,讀者的限定性這一特點,為公文寫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強調讀者有限定性特點的同時,還要注意到讀者的變化性。公文受文對象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內因外因的驅使而發生變化。一方面,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發展這些外因,會使受文對象的接受心理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發生變化,這是“境(心境)隨時遷”。假如有人現在寫文章還用“文革”手法和語言,那只會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齡差異、文化層次的區別等等內因,也會使受文對象的接受心理隨不同語言環景而有所不同,這則是“因人而異”。例如寫給群眾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寫給教師的慰問信宜典雅古樸,不能失體失格。
從當今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出發,從各級各類各方面接受對象的實際狀況考慮,公文寫作時,要著重考慮受文對象以下各種接受心理。
(-)求實心理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是黨的思想路線和優良傳統,也是接受對象(無論領導還是群眾)的衷心愿望和迫切要求。事實勝于雄辯,公文的事實、理論越真實,就越可信,就越能說服,教育、鼓動或指揮受文對象去照“(文)章”辦事。公文受文對象的這種求實心理,是社會主義祖國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所決定的。隨著人民群眾民主意識、參政議政意識的增強,他們迫切地要了解各級領導、各個方面的真實意圖、真實情況,以認清形勢,行使自己的職責和權利。
此外,這也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所激發出的一種心理。“大躍進”、“文革”的歷史教訓,現實生活中少數公文的浮夸虛假之風,這些不實事求是的文風、作風,已使有的領導和少數公文失信于民。長期的積淀,使人們形成了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泛化心理。要消除這種不良影響,也要求公文說真話,寫實情,求實效,不搞浮夸虛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取信于民。
在公文寫作中務求實際,除按前面講到的要求內容的絕對真實、本質真實之外,還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講某一個主要因素時,還要顧及到其它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在強調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見時,還要注意到其它意見,特別是不同的意見。要寓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不注意這一點,過分強調一個因素、一種意見、一方面觀點,極有可能出現片面性和絕對化,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當今復雜的公務活動、社會事物等“系統工程”的客觀全貌,甚至可能給更大的“系統工程”輸去誤導信息。例如有的單位寫文章講先進、成績時,總是筆下生花,說過頭活,報假數字,不講實際,不留余地,以致上報的報告或者總結,竟不敢同本單位群眾見面,怕露了馬腳。這種誤國誤民的文風,必須堅決制止。而我們黨中央領導同志和不少各級領導同志的報告、講話和文章中,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常常非常深刻、尖銳地說明困難和問題的嚴重性。這種實事求是之風自然會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充分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