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研究公文寫作的接受心理
(二)求新心理
江盈科曾在《蔽篋集序》中說道:“新者見嗜,舊者見厭,物之恒理,……新則人爭嗜之,舊則人爭厭之。”喜新厭舊,人之常情。觀點、內容陳舊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的,公文寫作也同樣如此。那種一個典型材料反復用、變換角度經常用,改換包裝“新瓶子裝舊酒”的寫法,那種“從別人的文章中找點子,從下面的材料中找例子,東拼西湊成稿子”的做法,那種“下面寫文章抄上級的,上級抄中央的”,層層照抄照轉的辦文方式,顯然都背離了工作實際,也不能滿足受文對象的求新心理,那種公文只會成廢紙一堆。
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和發展變化是日新月異的,許多新情況有待去研究,許多新問題有待去發現,許多新矛盾有待去解決,許多新事物有待去認識,許多新人物有待去表彰,許多新經驗有待去總結,許多新氣象有待去宣傳,許多新理論有待去探討。公文要力求出新,盡可能給受文對象提供他們欲知而未知的這些新信息。現實生活中、公務活動中,領導和群眾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正是公文所要反映、介紹的熱點信息、新信息。公文寫作要力求想領導和群眾所想,急領導和群眾所急,寫領導和群眾所需,不說套話、空話,自然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不但內容要新,為適應信息社會、高科技時代人們觀念和能力的變化,公文的寫作形式、語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規范,又不斷創新,才可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同是一年一度的國務院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其內容、觀點、寫法、語言卻年年有新意,都給人大代表和全國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成為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綱領性文件。而有些單位的年終總結,年復一年,框架、觀點依舊,只是數據、時間不同,給人以“似曾相識”、“千部一腔”的陳舊感,這種文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求尊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處于社會關系中各種地位的人,都越來越需要別人和社會的尊重。需要尊重,這是人們高層次的心理需要。需要爭取受文對象理解、認同、支持、辦理的公文,首先必須對受文對象給予必要的尊重,滿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受文對象的支持與合作。
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公共關系和協調的重要工具、手段、渠道之一的公文,也只有對有關的社會組織或者公眾以必要的尊重,才能樹立起本組織的良好形象,實現其公關和協調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懂得為什么“綠的大地,美的心靈——請勿入內”、“翠竹千竿,請勿刻劃”、“杜鵑居山久,春萌夏盛開,勸君莫采折,美從自然來”等標語,比“不準進入草坪”、“不準刻劃”、“不準攀折”之類標語為好;為什么國防部發言人在接受國外、境外記者善意或惡意的提問后的結束講話中,會極有分寸地說道“感謝大家對中國國防的感興趣”,而使人無可挑剔了。
對受文對象的尊重,要得體適度。尊重上級而不要有阿諛奉迎之詞;尊重下級和群眾,而又要不失身分;尊重兄弟單位而又不要有恃強凌弱之感;尊重外賓或境外組織機構,而又不失國格人格。就是與對手和敵人的公文往來,既要堅持原則,針鋒相對,又適當運用文明禮貌的策略,行文做到有理、有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