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文字材料要注重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二、要在增強文字材料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一篇文字材料要能夠使人看得完、看得懂,能說服人、打動人,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動員起來,關鍵就在于材料的文字和思想要深刻,這應成為每個同志寫材料的最高追求。起草文字材料過程中,要想使思想有深度、文字很尖刻,能深入人心、產生共鳴,就必須在增強深刻性上下功夫。一是把深刻寓于精粹事實中。過去有一種模糊認識,總認為一強調材料的深刻性,就是要多些議論或思想性強的話。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所有的文字材料都來源于秘書工作客觀事實,材料的深刻性、可讀性是由客觀事實本身決定的,只有通過反映事實才能體現出思想的力量。許多精典文章大都是多用情況、具體的做法、具體的數據等事實作為依據來反映深刻的思想。運用事實材料說明觀點,必須力求“鮮活”,善于運用調查和數字資料。有篇文章用了這樣一個調查資料來說明蘇共跨臺的重要原因,提醒執政黨要過好地位關,警惕由“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濫用、不變質、不喪失:“1990年蘇聯社科院作過一個“蘇聯共產黨究竟代表誰”的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難怪1991年,前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人發動“8∙19”政變,想挽救蘇共,結果1900多萬黨員,響應者寥寥無幾,軍隊也拒絕執行命令,甚至發生倒戈。”周恩來總理是舉世公認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楷模,用什么樣的贊美語言歌頌都嫌不到位。有一份材料用了這樣一串數字:“周總理是1974年6月1日住進醫院的,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24小時有9天;15—18小時有74天;19—23小時有38天;連續24小時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時以內。而從3月中旬到5月底,2個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參加中央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其他會議和談話57次……”有這一連串數字,任何贊美的評價都可視為多余。此外,在選用事實材料時,要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寫材料最忌“到處開花花不艷”,能提示事物本質的過得硬的典型事例,比一般事例不知要強多少倍;能用一個典型事例說明問題的,絕對不用兩個、三個,否則材料就精簡不下來,文章就顯得拖拉無味,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我們起草文字材料時,應注意根據有關要求,精選那些有廣泛代表性,有高度概括力和最強說服力的典型事例,反復對比、優中選優,用例貼切、干凈利落,切實達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見微知著的奇效。魏魏同志寫《誰是最可愛的人》,開始寫時用了20多個例子,顯得拉雜拖沓,后來只用了5個典型事例,最后發表時他又刪除了2個,只留下3個響響當當的典型事例,全文精粹簡練、生動感人,成為有口皆碑的傳世精品。二是把深刻包含在打烙印的語言中。實踐證明,一份材料要想增強深刻性,就必須善于運用打烙印的語言,使人聽了以后有可以記住的閃光語言和重要觀點。要注重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表述,高度概括思想,切實給人以深刻印象。像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中講的“重于泰山”和“輕于鴻毛”,小平同志講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陳云同志關于“黨風是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等等,都給世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有著很強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如果語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開水,便難以給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材料就難免遜色。材料語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質、一語中的,有特點和個性化,適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拿起草領導講話來說,當前隨著人們的知識結構的變化,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那種干巴巴的材料語言越來越沒有市場,而是更多地向政治語體、文藝語體和新聞語體汲取營養,有的可以借鑒,有的可以直接“拿來”。象指出的:“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耙獔猿謾酁槊袼、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事實,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薄叭罕娎鏌o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等,這其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豐富了講話語言的表現力,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把深刻埋在淺顯中。寫材料有一個把深奧的道理簡單化,用群眾語言來教育群眾的問題,看似淺實則深,這里面有很大的學問,F在看,真正的大境界是文字表述極其簡樸,甚至帶著“土氣”,但好念、中聽,越咂摸越有味道,這樣的表述群眾喜歡,好聽好記。比如,XX年12月7日,溫總理會見旅美華僑時講的“無論你走到哪里,你的心總是和我們在一起;無論黃昏時的樹影有多長,它總和樹根連在一起”來形容華人華僑和祖國的關系。像有些文字材料中,“書記是蠟燭芯,委員是蠟燭油,點子是蠟燭芯,燒子是蠟燭油”,來形容書記與委員的關系;以“來去匆匆的是工作組,面貌依舊的是黨支部”來形容機關抓基層作風不夠扎實;以“連隊就像火爐子,一要及時添柴、二要適當透氣,不能不按規矩辦,如果你捅兩下,他捅兩下,再旺的火也捅滅了”來形容領導機關建立正規秩序的重要性;以“機關是刀把、基層是刀尖、刀把往哪里使勁,刀尖就往哪里用力”來形容機關與基層的關系;“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哪群眾的夸獎”,來形容抓工作、搞建設,群眾公認、大家滿意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批評時臉紅一陣子,受益卻是一輩子”來形容相互批評的重要性等等,雖然話很樸實,但都顯得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長篇闊論地講大道理要深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