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題解題技巧點撥
例28中“未雨綢繆”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事先”顯然與“出現之時”矛盾。例29中“有條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寫文章條理清晰,一點不亂,側重于條理性,而該句中陳述的話題卻是“王大媽愛干凈”,“條理性”與“愛干凈”兩者之間缺乏語意邏輯上的聯系。
類似的還有“受賄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幾何時將大展宏圖”“問題未發現前就應防微杜漸”“長此以往就出現了成績下滑”“把中國人民的抗議置若罔聞”等。
十一、形近易誤,音近易誤
有的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在使用時極易混淆;有的成語與其他成語盡管意義相近,但由于語境不同,其意義及用法有細微差別,或者其適用范圍有別,必須細加區別,才能準確判斷。
例30、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練使用了巴喬,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負眾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隊。
例31、計算機是一種工具,盡管是高科技工具,擁有它,并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例32、汽車向神農架山區奔馳,只見奇峰異嶺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例30中應用“不負眾望”,“不孚眾望”與“不負眾望”只一字之別,而意思卻大相徑庭,前者是不能是眾人信服,后者是不辜負眾人的希望,這是把兩個字形及讀音均相近的成語弄混淆了。例31“事倍功半”形容花費的勞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此句卻把它與其語素完全相同,而語素位置不同且語義完全相反的成語“事半功倍”混淆了。例32中應用成語“應接不暇”;“目不暇接”意思是東西太多,眼睛看不過來;“應接不暇”則指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付不過來,兩成語意義相近,但細細推敲,會發現前者偏向主動,后者偏向被動。
類似成語還有:駭人聽聞與聳人聽聞 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 不以為然與不以為意 目光如豆與鼠目寸光 不足為訓與不足為戒 不脛而走與不翼而飛 不可理喻與不可思議 無可厚非與無可非議 處心積慮與殫精竭慮 故步自封與墨守成規 側目而視與刮目相看 義不容辭與責無旁貸 談笑風生與談笑自若 狼狽為奸與朋比為奸 不落窠臼與別出心裁 獨樹一幟與匠心獨運 耳聞目睹與耳濡目染 含糊其詞與閃爍其詞 魚龍混雜與魚目混珠 穿鑿附會與牽強附會等。
(二)解方法
1、辨語義
對熟語尤其是成語的一些關鍵語素,必須準確理解,防止望文生義。許多成語都有特定含義,不能隨意解釋,更不能不分場合地亂用。比如“文不加點”中的關鍵語素“點”,不是“標點”的意思,而是“刪改”之意,如果我們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寫文章不加標點”。而實際上整個成語是指“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辨語源
2、辨色彩
不同的成語、熟語常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時應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當。比如“處心積慮”是“蓄謀已久”的意思,屬貶義,用于為工廠費盡心血的廠領導身上顯然不行,應用褒義的“殫精竭慮”才對。
3、辨對象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對象,熟語詞義有所側重,適用的對象也就不同。有的指個體,有的指群體;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專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間,有的專用于寫文章或文學藝術等等。如果對熟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或范圍缺乏了解,酒會使陳述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比如“炙手可熱”只用于指“氣焰很盛,權勢很大”,而時下多誤指題材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