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一)了解成語的特點。一般說來,成語具有古語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點。
1. 古語性。有的成語中保留了古漢語詞語的意思或用古漢語語法結構。如"不過爾爾"中,前一個"爾"是"如此、這樣"的意思;后一個"爾"同"耳",相當于"罷了"。意思是"也不過如此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時不我待",照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理解為"時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裝。意思是"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2. 定型性。成語的結構不能隨意變動,也不能隨意換字或增減字。"入木三分"不能說"三分入木"。"入木三分"來源于古籍記載,說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工人用刀刻時發現墨跡滲入有三分深。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如果說? "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實"與"名符其實","副"是"相稱、符合"的意思,與"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實"就不是成語。
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下面談談成語結構活用的情況。有些成語,在不變更基本結構和原來意義的前提下,個別音節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換次序或是換成別的音節。如千鈞一發------一發千鈞,同工異曲------異曲同工,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如果由于變動萬分而改變愿意,那就是另一個成語了。"小題大做"與"大題小作"這兩個成語,前者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處理,后者則比喻把大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
3. 完整性。成語的各個組成部分合起來表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開來。如:"義無返顧"中,"義"是指應該做的事,正義的事;"反顧"指回頭看。把"義無反顧"連起來理解為:做正義的事,勇往直前,絕不猶豫回顧,亦即指為正義而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二)理解成語中關鍵詞的含義。
例1.不刊之論:“刊”指消除, “不刊”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這個成語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如果把“刊”理解為"刊登“刊載”,那么把這個成語解釋為不能刊登的言論,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宮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宮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廳堂,進入內室。“入室”比喻達到最高境界,“登堂”僅次于“入室”,整個成語比喻造詣逐漸達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礎上,把握比喻義。
例1.和盤托出:愿意是端東西時連盤子一起托了出來。比喻毫無保留地說出實情。了解該成語的原義和比喻義,使用時就不會出差錯。
例2.李代桃僵:語出古樂府《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來是用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后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語。
1.形相近而義不同的。例:"駭人聽聞"與"聳人聽聞"。這兩個成語只有開頭的一個字不同。兩者都有"聽了使人震驚"的意思,而"聳人聽聞"還有"夸大或捏造事實來使人震驚"的意思。如:"他們散布了許多聳人聽聞的謠言,企圖擾亂人心。"這句中的"謠言"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因此用"聳人聽聞"來與它搭配是恰當的,如果用"駭人聽聞"就不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