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之形象》教案
2.分析詩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寫雪景,大雪之中,一葉扁舟,一個老漁翁,獨釣寒江之上。描寫了在寒冷的環境中,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忘掉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卻顯得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3.問:詩中的陸鴻漸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
尋陸鴻漸不遇
皎 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帶郭,意即靠近外城。
【解析】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后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方法總結:
1.具體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2.怎樣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構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義。
文段開頭(也可是文末)要注意“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征,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圍繞這個論點具體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義。注意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去重點,分散筆墨,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4.評分標準:
要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點出詩人的形象特點,即用一句話“蓋帽”。然后再結合全詩中的文句進行分析說解,注意要圍繞“詩人形象”這個中心來寫。缺第一方面,扣2分;沒有分析,而寫出形象和詩中的一部分內容,扣3分;不能圍繞中心寫,扣3分。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鑒賞古典詩歌中的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象)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形象。
教學過程:
一.考點解讀:
蘊涵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即具體事物鮮明的形象或景象,通常是以物喻人。如虞世南《蟬》中的“蟬”的形象,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中“雁”的形象。出題的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涵的品質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諸如松、竹、梅、菊花一類事物被人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饞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說到“明月”,就與思鄉、思人相聯系,說到“清秋”,就與感傷、悲愁相聯系,那么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種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這種含有特定意味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的意象。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