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二輪專題復習資料:現代文閱讀專題3
記得自己也曾經有過這幅同名而布局略異的復制品,是抗戰勝利后在上海買的。有天在陜西南路街頭散步,在一家白俄經營的小書店的櫥窗里看到陳列著一幅梵•高名畫的復制品。梵•高是19世紀以來對現代繪畫形成頗有影響的大師,我不懂畫,但我喜歡他的強烈色調,明亮的畫幅上帶著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畫,一共畫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館里,一幅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橫濱,這次拍賣的則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兩幅之一。當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買下了這幅梵•高的精致復制品。
我特別喜歡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黃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著黃色的背景,給人的是種凄涼的感覺,似乎是盛宴散后,燈燭未滅的那種空蕩蕩的光景,令人為之心沉。我原是愛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們緩緩轉向陽光,灑著露珠,是那樣的楚楚可憐亦復可愛。如今得了這幅畫便把它裝上鏡框,掛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襯在一片明亮亮的黃色陽光里,掛在漆成墨綠色的墻壁上,宛如婷婷佇立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特別怡目,但又顯得孤清。每天我就這樣坐在這幅畫的對面,看到了歡欣,也嘗到了寂寞。以后我讀了歐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關于梵•高短暫一生的傳記。他只活了三十七歲,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顛狂中生活,最后自殺了。他不善謀生,但在藝術上卻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雖然到死后很多年,才為人們所承認。我讀了這本書,為他執著的生涯所感動,因此更寶貴他那畫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畫為什么一半歡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這幅畫卻沒有帶來;總覺得這幅畫面與當時四周的氣氛不相合拍似的。因為解放了,周圍已沒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節目的歡樂之中。但是曾幾何時,我又懷戀起這幅畫了。似乎人就像是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暉里,都拼命要抓住這逐漸遠去的夕陽。我想起了深綠色的那面墻,它一時掩沒了這一片耀眼的金黃;我曾努力驅散那隨著我身影的孤寂,在作無望的掙扎。以后星移斗轉,慢慢這一片金黃,在我的記憶里也不自覺他淡漠起來,逐漸疏遠得幾乎被遺忘了。
十年動亂中,我被謫放到南荒的勞改農場,每天做著我力所不及的勞役,心情慘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著糞車,走過一家農民的茅屋,從籬笆里探出頭來的是幾朵嫩黃的向日葵,襯托在一抹碧藍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綠色墻上掛著的梵•高的《向日葵》。我憶起那時家庭的歡欣,三歲的女兒在學著大人腔說話,接著她也發覺自己學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來,爬上桌子指著我在念的書,說“等我大了,我也要念這個”。而現在眼前只有幾朵向日葵招呼著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飄浮,沒個去處。以后每天拾糞,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寧愿到這里來兜個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幾朵慢慢變成灰黃色的向日葵,重溫一些舊時的歡風,一直到有一天農民把熟透了的果實收藏了過去。我記得那一天我走過這家農家時,籬笆里孩子們正在爭奪豐收的果實,一片笑聲里夾著尖叫低也想到了我遠在北國的女兒,她現在如果就夾雜在這群孩子的喧嘩中,該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見自己的父親,衣衫襤樓,推著沉重的糞車,她又作何感想?我嚼著眼里的淚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畫這畫時,心頭也許遠比我嘗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為什么畫出行將衰敗的花朵呢?但他也夢想歡欣,要不他又為什么要用這耀眼的黃色作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