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二輪專題復習資料:現代文閱讀專題3
合同期總算結束了,女孩風塵仆仆趕回a市,她顫抖著按響了門鈴,開門的卻是個陌生人。原來,為了籌資找女兒,幾天前,母親將房子賣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報紙上多了一則啟事:
尋母,速歸。
[解析]感觸點可以是多個的。女孩、母親可以是感觸點,作者的立意可以是感觸點,等等。
[答案]女孩的角度、母親的角度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談感觸,作者的角度可以看作是歌頌親情,也可以看作是在揭示代溝問題、家庭教育問題。
備課資料匯編
本考點,近三年的高考中100%出現,而且常不止一題。題型以客觀題居多。如XX年全國卷的24題、XX年全國卷春季高考卷的24題:“這篇散文中,(1)為什么作者認為‘世外桃源’的說法意味著對現實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思想境界?XX年全國卷的22題的a、b兩項、XX年全國卷的22題的a、b兩項。
從閱讀的性質、思維方式來說,閱讀大體上可以分為還原性閱讀和評價性閱讀。所謂還原性閱讀,是指深入文章之中,透過文字表面還原文章本來意義,把握或貼近作者的思想感情;評價性閱讀則不僅要求人乎其中,還要出乎其外,超乎其上,以“鑒賞家”的身份、姿態和思維指點評析文章的是非、優劣、高下。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等為特征的還原性閱讀是以鑒別、賞析和評說等為特征的評價性閱讀的基礎,如果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不過關,評價就無從做起;評價又是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必然發展,只停留在基礎性的還原階段,還不是完整的閱讀,只有在還原文本意義之后再作一點評價,才是更高層次的閱讀。
將這一原理運用到文學鑒賞當中,許多問題便很容易理解了,文學鑒賞既不是純粹的還原性閱讀,也不是純粹的評價性閱讀,而是兩種閱讀的先后有序的綜合運用。如果僅有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等,那將不是文學鑒賞,而是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即以XX年高考題為例,第一卷的第二大題的文言文部分11,16題,略去文言詞語和句子不說,光看16題題干“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便知道這里只是還原性閱讀考查,不涉及鑒賞、評價。
但近幾年出現了一種新情況,就是在現代文題干中也出現“賞析”之類的字眼,這意味著這些題的能力層級已經滲透、上升到e級,加進了文學鑒賞評價的內容,考試說明中的現代文閱讀明確地提出了這樣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果僅有鑒別、賞析和評說等又如何呢?那將不是中學的文學鑒賞,而有可能是成人的鑒賞或專家的鑒賞,這已超出了中學的文學鑒賞,不必贅述。
由此看來,還原性閱讀和評價性閱讀在文學鑒賞當中是不可缺一的和不可偏廢的。但從根本上說,真正體現鑒賞性質和特點、鑒賞水平和要求的,還是評價性閱讀。因為能力層級e級以下所要求做到的,是文學鑒賞的一個基礎性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文學鑒賞的必要準備或過渡,但理應屬于一般性的閱讀要求,不是文學鑒賞的特有的要求,只有評價性閱讀才是文學鑒賞的“人無我有”的要求。評價性閱讀正是文學鑒賞教學和文學鑒賞測試的重點所在,也是它們的難點所在。
由此可以總結一下文學鑒賞試題的幾大特點:第一,綜合性,即文學鑒賞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認知、感受、評價的心理意識活動,高考所考查的既有還原性閱讀,又有評價性閱讀,能力層級的a級到e級的考查都在它的“管轄”范圍之內;第二,基礎性,即考查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不光評價性閱讀不作成人式和專家式的過高要求,而且混合了還原性閱讀,以此作為鑒賞的基礎;第三,序級性,即往往從還原性閱讀開始,過渡到評價性閱讀,形成一個由低向高的能級梯度,包含了從a級到e級的低中高層級的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其中評價性閱讀的難度明顯高于還原性閱讀(當然也有例外);第四,審美性,即文學鑒賞以審美感受、審美認知、審美理解和審美聯想等為主要內容,而我們的高考鑒賞評價則以藝術性、審美性為核心,具體化為考查對作品思想內容的審美性把握,對作品藝術手法、審美功效的體認、推斷、評說,以及鑒賞的遷移性運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