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詞曲鑒賞專題復習教案
辛棄疾“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但一世坎坷,飽受排擠。辛棄疾21歲時,金主亮舉兵南侵。他乘機召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江陰簽判、建康府通判等職,南來后,他一再奏表進言,主張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政的職務,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他在擔任地方官的任上,積極練兵備戰的做法,不斷遭到投降派的反對和破壞。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又黜,罷而又用,他則一貫是“招之即來,麾之即去”,不論出仕或歸隱,從不放棄自己伐金復國的政治、軍事主張。但由于政敵的排擠、陷害,他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直到80歲赍志而歿。辛棄疾因報國無路而悲憤不平,所以把詞當成了宣泄工具。他的“壯詞”中始終洋溢著一派愛國激情,蘊蓄著對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視與痛恨。辛詞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他以大量的、連續的典故構成了一種“博喻”,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擊和諷刺現實社會的不合理現象,運用典故表達自己內心的郁悶、悲痛與憤怒。評論者總是將蘇、辛并稱,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本單元所選的兩首詞雖作于早、晚不同時期,但其中心思想卻是相同的,即都表現了他御敵抗金的愛國思想和壯志難酬的憤慨之情?傮w風格上的雄健、豪放,兩首詞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詞多些昂揚、激奮;晚年之作則轉向了蒼勁、悲壯!端堃鳌纷饔诖疚踉辏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在這首詞里,作者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甚至“紅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來陪襯、點染,但讀后絕沒有柔媚、繁縟之感。因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所以全詞始終充滿一種激昂慷慨的情調,放送出一種雄渾、高亢的聲音,它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正是辛詞藝術效果的獨到之處。《永遇樂》寫于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當時在鎮江任上。這時宰相韓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時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勢。辛棄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65歲的高齡來到鎮江任職的。鎮江是一個地勢險要的軍事重鎮,他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可以積極備戰練兵,積蓄軍事實力,準備北伐。但很快他便發覺了韓侂胄是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北固亭時,聯想起曾在這里活動過的古人和發生過的古事,再回憶自己的經歷,并對照自己的現實處境,更加感到悲憤不平。便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在這首詞中發泄了出來。這首詞的用典最為突出,可以說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現實處境、思想主張和內心情感,幾乎全是通過歷史典故訴說出來的。辛棄疾的用典總是很恰切,善于用簡短的語句涵蓋極豐富的內容。辛詞剛健、雄放的獨特風格和繁富、新穎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詞史上成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對后世產生極大的影響。
【易錯點點睛】
易錯點1 對詞曲中所運用的語言講行分析、品評、鑒賞。
1.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后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