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唐宋詩
(3)景物描寫。全詩以秋江月夜為背景展開故事情節,創造出一種悲涼蒼茫的氣氛。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論這首詩是“以江月為文瀾”,確實很有見地。如“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靜襯動:前者接住水面上飄忽而來的琵琶聲,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強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無限感慨。
(4)情感描寫。全詩以送客的離別之情為序曲,重點寫了琵琶女和詩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出了琵琶女初試才藝表現出的一段天然風韻;“夢啼妝淚紅闌干”,寫出了琵琶女感傷身世的悲苦之情;詩人的“嘆息”和“唧唧”,寫出了聽樂的心領神會和聽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馬青衫濕”,則是詩人情感的總爆發,如長江大河,千匯萬狀,不難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的情和景是相襯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說是景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詩與樂自古就有不解之緣,《詩經》《楚辭》漢樂府都是合樂的。詩歌中描寫音樂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詩中以描寫音樂著名的詩篇,有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等。但無論是體制規模,還是細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梢詮囊韵聨讉方面欣賞《琵琶行》的音樂描寫: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連串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刻畫不同的樂調,恰當地使用擬聲詞來加強模仿效果,成功地將音樂語言轉換成詩的語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次是情感的傳輸,通過寫聽樂人的情緒反應傳達出音樂本身的魅力,從而強化了表達效果;再次是氣氛的渲染,如“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俏無言”,寫樂曲休止時的效果,寫鄰船聽樂的寂靜,反襯出樂曲的強大感染力。
詩歌雖然不像小說那樣以刻畫人物形象見長,但在敘事詩中,人物形象還是很鮮明的。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作者對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處理。而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寫實為基礎的,更多地表現為生活的真實,所以讀起來更具有真實感。在這首詩中,作者生動地刻畫了兩個“天涯淪落人”的形象,一個是歷盡繁華、美人遲暮的琵琶女,一個是被貶江城、孤獨苦悶的閑職司馬。琵琶女矜節自持,羞澀靦腆,多愁善感,才藝驚人,“江州司馬”感情豐富,體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飛揚。兩個人同是從長安淪落天涯,一曲一辭,合演了一曲千古絕唱。詩人的詩篇流傳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隨風飄散,我們只能在這首詩中擬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認為本詩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虛構的,白居易不過是借此來抒發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罷了,真是把這首詩當小說來讀了,未免過于極端。
《李商隱詩兩首》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作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里套。若然,李商隱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作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