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5:文言文的分析綜合
1.審題干,明概念。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看清題干,準確把握題干所說明的內容,即關于某人的“什么”。如:XX年高考全國卷i要求篩選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其中a項,前一句“順昌民以剛為命”,表示當地老百姓聽從廖剛的指揮,沒有表現“安民”的意思,不合題意。d項最后一句“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也只是對皇上提出的建議,并非“對不公事敢于抗爭”,也不符合題意。
2.溯選文,識主體。將所列文句納入選文,分析并對照主體,辨清是“誰”。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9題,要求篩選全部表現叔孫通有眼光、識時務的一組,第②句“漢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說的是高帝的做法;第⑤句“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說的是御史執法,主體都不是叔孫通,所以不合題意。
3.入語境,看句意。對所列文句的準確理解,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來思考判斷。如:XX年高考湖北卷第11題,要求選出分別表明孟德“生存艱難”和“無所畏懼”的一組,a項中第一句“既為兵,不獲如志”,說的是孟德當兵以后,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與題目的要求無關。c項中第一句“一日十病十愈”,說的是孟德“生存艱難”,第二句“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說的是孟德不怕死,沒有被老虎的威勢所嚇倒,表明了“無所畏懼”,此項符合題意。
4.明事理,判性質。此類試題所列句子一般是陳述某種事實,必須對其表明性質作出判斷。如:XX年高考遼寧卷要求選出王羆“舉動率情,不為巧詐”的一組,說的是真性情,不作假飾。第三句“乃手自取靴履,持之擊之”,表明王羆對污吏的深惡痛絕,沒有絲毫的做作,符合題意。
5.比選項,得答案。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方法,比照一下選項,答案便明顯了。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要求答出某個論點論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的結果等。一般說來,解答此類問題,總有其思路。
1.理清脈絡,理解文意。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主要是人物傳記,其次是歷史散文。閱讀時,首先應從宏觀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進行合理分類,二是將敘述性內容與說明或闡述性內容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三是對議論性的材料要抓住文章的主要觀點,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條分縷析,不要遺漏。如:XX年高考全國卷i,d項“廖剛起用有德望的舊相,以遏制秦檜”的說法不當。通讀全文,就可以看到文中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廖剛想起用人才來防備金人入侵,并非針對秦檜一人;二是廖剛的建議由于秦檜的反對而沒有被采納。
2.抓住題干,讀全讀準。我們在閱讀題目時,必須明確要求,懂得考題意圖,切忌走馬觀花,草率行事。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遺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中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理解其用法,明白其意義,還是掌握句式特點。如:XX年高考天津卷第14題,題目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細讀文章,題文對照,我們便可知道c項不正確,文中舉出晉文公、楚王、越王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只要君王提倡兼愛,大家就會實行,并不是說“‘兼愛’的好處遠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處”,題目考查的意圖是理解材料的用法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