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5:文言文的分析綜合
3.辨析差異,排除干擾。我們在解答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斟酌,反復推敲,排除命題人設置的干擾因素。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18題d項就是無中生有的干擾,XX年高考江西卷第12題a項就是以偏概全的干擾,XX年高考四川卷第10題b項就是因果顛倒的干擾,XX年高考安徽卷第6題c項就是時位錯亂的干擾。
4.新舊聯系,巧妙遷移。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雖然選文在課外,但是答案仍在課內,我們應該將課內學過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把舊的知識遷移到新的領域,學會思考,學會答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考查要求比較高,試題難度比較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析意圖。有關歷史的文獻,大多有明顯的傾向性,歸納起來有三種說法:其一立場說,如晉代魏,統一天下,陳壽寫作《三國志》時,明顯站在魏國立場上;其二借鑒說,如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鑒》的寫作是“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其三家譜說,如梁啟超認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譜而已!笨梢,有關歷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帶著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受寫作意圖影響。而文中有關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對我們理解意圖、把握內容會有幫助。
2.看寫法。“寫法”就是寫作方法。一篇歷史文獻材料,作者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議論上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看這些寫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顯著特點,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分析文章內涵,這樣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觀點態度。
3.抓關鍵。古代歷史文獻中,大多有對人物的評價語、對人物行事的歸結語以及一些點到即止的抒情議論語等。抓住這些圍繞中心分散在各處的關鍵語句,是我們體會作者觀點態度的重點。
4.查語境。語境即具體的語言環境。閱讀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由于詞語的多義性、句子的多元性,單獨看某句話是一層意思,服務于某個中心,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層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就要從語境的角度去考慮,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
通關雷區——【考場失誤細琢磨】
文言文“分析綜合”考點命題的形式,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一般設兩道題,前一道題往往將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事特點作為辨析思考的對象,聚焦于一點,要求學生選出符合規定的一項;后一道題則著眼于全文的內容,要求學生理解文意,正確分析概括,排除干擾,選擇答案。常見的失誤情況是:
1.文意的曲解。如:XX年高考湖南卷第11題,要求學生選出不合文意的一項,有的學生就是因為不理解文中“失己”的意思,所以沒有選擇c項!笆Ъ骸笔恰笆チ俗晕摇钡囊馑,而不是“無暇顧及自己”,可見正確理解文意是答好題目的基礎。
2.時序的錯位。以敘事見長的文言文選段,往往圍繞一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縱向的進程去表現人物的品格,命題者有時會在試題中就事件的某一階段去設題,而在選項中卻將事件發生的時序顛倒,以此來干擾考生的正確判斷。如果在答題時注意從不同的時段去切分層次,有利于迅速找準有效的信息區間,把不屬于該時段的項排除掉,從而能夠快速準確地解題。例如XX年高考湖北卷第12題c項,三世祖14歲補博士弟子員,后來應選任永平郡司訓,最后才遷潁川王府教授,并非“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這個誤點就是時序的錯位造成的,很多學生在答題時容易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