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5:文言文的分析綜合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同朝共事;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同朝共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同朝共事;亡國的國君,以賢者為奴仆,則不能保有國家。折節屈尊侍奉賢者,面向老師接受教導,那么,才干超過自己百倍的人就會到來;先于別人去勞役,后于別人去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干超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靠著幾案,拄著手杖,頤指氣使,指手劃腳,那么,干雜活、服苦役的人就會到來;如果對人暴虐粗野,隨便發怒,任意呵斥,那么,只有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犯人、奴隸才會到來。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大王如果能夠廣泛選拔國內的人才,親自登門拜訪,天下人聽說大王親自拜訪賢臣,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奔赴燕國。”
昭王說:“我應當拜訪誰才合適呢?”郭隗先生說:“我聽說,古代有個君王,想以千金求購千里馬,經過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內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三個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馬,可是馬已經死了,就以五百金買了那匹死馬的頭,回來報告國君。國君大怒,說:“我要找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還白白花了五百金!瘍瘸蓟卮鹫f:‘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由此一定會認為大王善于買馬,那么千里馬就會買到!谑牵坏揭荒,三匹千里馬就送上門來。現在大王果真想招攬人才,就先從我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被任用,何況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呢?難道他們還會把千里的路當作遠路嗎?”
于是,燕昭王專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且尊他為師。不久,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有才干的人都爭先恐后地奔赴燕國。
燕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著的人,與老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國殷實富裕了,士兵生活安定,不懼怕為國而戰。于是,昭王就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趙、魏、韓等國合謀討伐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往國外。燕國的軍隊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下齊都臨淄,繳獲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了齊國的宮殿、宗廟。齊國的城邑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兩處。
2.(1)c(本題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a項首句表明二人關系親近。b項首句表現昌言舉進士后的名氣影響,次句表明蘇洵聽到昌言的稱贊后感到高興。d項次句表明蘇洵因“為文”水平不高而心中自慚)。(2)b(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綜合理解文意、準確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據原文“出都門,意氣慨然”可知,作者并無反感之意)。
【參考譯文】
昌言應進士科科考試時,我才幾歲,還沒有上學。回憶當時同一群小孩在我父親身邊嬉戲,昌言從旁邊拿棗子和板栗給我吃,我們兩家相距很近,又因為是親戚的緣故,我同他很親近。昌言應進士科考試后,一天天地有名氣。我后來漸漸長大了,也稍微懂得讀書,學習斷句、對聯及聲韻格律,沒有學成功就荒廢了。昌言聽說我荒廢了學業,口里雖然不說,但看他的意思很遺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進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訊了。我一天天地長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變過去的舊習重新學習。又過了幾年,我到京城游學,在長安見到昌言,互相慰問如平常一樣高興,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見了很高興,稱贊寫得好。我很晚求學又沒有老師,雖然每天寫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慚愧,等聽到昌言的稱贊,才稍微有點自喜,F在過了十多年,我又來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書兩部門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萬里之外強悍不屈的虜庭,(出發前),樹起了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