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實踐
4.(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5.(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6.(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7.(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4分)
(2)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2分)
課余閱讀材料:
背景知識
這里我有一個簡單的歸納: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屈原作品)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漢代樂府詩則有濃郁的民歌風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陶淵明詩質本天然,絕棄雕飾,有濃郁的田園氣息。山水田園詩(以王維、孟浩然、劉長卿、祖詠、常建、儲光羲為代表)含蓄生動,清新自然,詩畫融通,有隱逸之風;邊塞詩(以高適、岑參、李益為代表)雄渾奇拔、大氣磅礴。李白詩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 ;杜甫詩憂國憂民的人生,悲愴蒼涼、沉郁頓挫的風格。韋應物詩簡淡無華,朗秀閑雅,樂天(白居易)詩雅俗共賞,劉禹錫詩沉著穩練,格律精切,李賀詩奇詭變幻,孟郊、韓愈詩奇崛怪險,賈島詩清幽冷峭,義山(李商隱)、杜牧詩清麗俊逸,含蓄綽約,愁緒纏綿,開始出現追求唯美的趨勢,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洵、孫光憲等)詞風既有濃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詞頹蘼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永叔(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山谷(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詞婉約凄切,誠齋(楊萬里)詞新鮮活潑。號稱小太白的陸游,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稼軒(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
附:關于唐宋詩風: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總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傾向是昂揚向上的,感情也更充沛。唐詩之不可企及之處在于氣象之恢弘,題材之廣泛,神韻之超逸,意境之深遠,格調之高雅,他們的詩有一種純美的氣質,具有一種空靈的韻味,健美的體魄,旺盛的人格,無矯揉造作之態,在文學史上往往以“盛唐氣象”來概括古典詩歌美的極致!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同時,宋人在很多領域都力圖創新,其詩歌也有意地改變唐人注重抒情的傳統,提倡“以文為詩,以學問為詩”,將詩歌變成了說理的工具,因此,其中的上品有深沉典雅的理趣,而有些作品則顯得空洞乏味。歐陽修偏于平易流暢,王安石偏于強健奇崛,蘇軾兼二人之長,益以豪邁曠放,機智淵雅,灑脫自如,妙趣橫生。楊萬里、范成大散漫、活潑的山水詩清新細膩,略帶世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