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復習教案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理解常見虛詞
(一)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職”,一詞多用。復習時應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以”還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
只有通過全面復習,掌握其常見用法,考試時才能結合語境作辨別。
2.根據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系,方能辨別其用法。還是用“以”作例子來說明!安挥陴B以遺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過,勝過,“養”養蝗蟲,放縱蝗蟲“遺患”表示結果,據此可知“以”是連詞,當譯為“以致”!肮蕿橹f,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根據“以”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用來”!肮逻`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們遭受羞辱,根據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虛詞應注意的問題
1.分清虛實
文言中的“虛詞”與今天所說虛詞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加以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在“余自齊安身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而然“適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詞,譯為“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