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復習教案
b.“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內容是(3分)
a.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 d.我為子不孝
這是一份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卷的前三題。
第(1)題考查根據語境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答案是d。a項的“繩”是名詞用作動詞,因為后面帶有賓語。其解釋為“捆綁”雖然體現了這一用法特點,但根據“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的句意,這里應解釋為“制裁”或懲治。b項“勝”,根據文意應解釋為“能承受”;c項的“恨”應解釋為“怨恨”,因為解釋為“遺憾”與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項的“請”,孤立地看,可以理解為“請求”,也可理解為“請允許我”,但由于變法應由高守決定,因而“請求”是正確的。
第(2)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為“于是就”。這里它們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給出的例句中表現得較為典型。“僅”、“止”表示的意思極為常見,現代漢語還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題考“是”的指代意義,屬于現解實詞的含義,答案是c。“是”指代內容的核心是“殺”。a、b、c三項均有此義,但由于這是在對話中的運用,因而應當指代c的內容。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 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 血:含血噴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人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